□ 沈颉颖
每逢农历二月二,平湖地区一直延续着吃撑腰糕的时令习俗,这种食俗文化究竟从何时开始,已经无从考证了。
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也就是所谓的“龙抬头”。这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雨水多起来了,大地也陆续返青,春耕即将开始,农村要进入忙碌的季节。干繁重的农活最苦最累的是腰,农民们都希望有一个好身体,据说吃了撑腰糕以后就可以腰脚轻健,筋骨强壮,种田时更不会腰疼,于是大家都争相购买撑腰糕,二月二吃撑腰糕的美好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清代诗人蔡云曾作有一首关于《撑腰糕》的诗:“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这首诗也从另一角度验证了民间流传的这种说法,吃了撑腰糕以后,可以免除腰痛疾病,春耕干活时不会再累弯了腰。
那么,什么是撑腰糕呢?撑腰糕,俗称蜜穰糕,也称蜜丈糕,民间一直习惯用蜜丈糕这种称呼,叫起来更朗朗上口。撑腰糕,其实是一种全糯米制成的糕点,糕点的表面撒有红绿果仁,外观上比较艳丽,品尝后又粘又糯又香,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它的具体做法如下:
原料:白糯米粉。
辅料:白糖、核桃仁、红绿丝、糖桂花、猪油。
步骤:糯米粉略加一点水,上灶头蒸,蒸熟后趁热倒入容器,加白糖和猪油,搅拌捶压使之粘稠,然后倒入垫有箬叶的竹蒸笼压紧实,再撒上红绿丝和碎核桃仁按压,冷却后,切成条状即可食用。
我小时候居住在新仓西大街,小镇不大,镇上所有的糕饼都产自新仓供销社糕点厂,包括下伸店的供货。我们家也一直保留吃撑腰糕的这个传统,每年的二月二前夕,家里就会早早地备好,因为到了那天,常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湖墩(轮船码头)的杂货店离家里比较近,我们家的撑腰糕都是上那里买。好几个装有撑腰糕的竹制蒸笼叠在那里,顾客可以按五分、一角、两角不等的金额来买,料也是相当足。安桥离湖墩只有十来米的距离,有一次我边走边吃,馋于撑腰糕的美味,还没走到安桥,那份甜糯的糕点已经全部到了腹中,只剩下手上那粘乎乎的一截箬叶了。
对于糯米这一食材,我向来不是很喜欢,唯独对撑腰糕情有独钟。以前的零食颇少,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撑腰糕绝对堪称是儿时的美味,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一年仅能品尝一次吧。尽管那时撑腰糕的品种比较单一,但购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镇上的居民、附近的村民,一听说撑腰糕开卖,就会争先恐后往杂货店赶,几个蒸笼的糕点一下就清空了。直至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三久村的陈叔没有买到撑腰糕挎着空篮子从我家门口经过的失望情形。
后来,随着国家改革政策的降临,许多国企相应进行了转制,再后来民营作坊慢慢兴起,发展到现在的淘宝、微信、抖音销售,撑腰糕的生意依旧红红火火。有些商户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对撑腰糕进行改良,在保持原有特色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米、血糯米等主食材,并且在米糕的中间加了芝麻豆沙等馅儿,糕面上又撒了蔓越莓干和玫瑰花瓣,颜色上更加是色彩纷呈,同时把糕塑封分包成一块块,既干净又卫生。撑腰糕按大小分了好几个规格,满足了不同食客的需求,有些时尚的美食博主把撑腰糕放在礼盒里,外包装用丝带扎成漂亮的蝴蝶结,俨然是馈赠送礼的时髦佳品。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传统的农业劳作,已经从手工转为现代化,田里的耕种也比以前轻松许多,但是吃撑腰糕这个习俗,还是保留至今。这是人们希求健康的一种寓意,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