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庄位于东泖之滨(今新埭镇兴旺村东南部),原是宋江淮总管石都尉的赐庄(皇帝赏赐给驸马石都尉的庄院)。向来有石田饲鹤、石亭、石总管庙、石氏垄迹等遗迹。到了元朝末年,有来自武康(今为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的沈氏寄居东泖石庄。
沈氏源出姬姓,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的后代。聃季封于汝南平舆(位于河南省)的沈亭,为沈子国(爵位为“子”一级的诸侯国),聃季为沈氏第一世。第二十六世为沈郢,于周烈王二年(前374年)迁于菰城(浙江旧乌程县的别称,即今湖州市)。第三十八世沈戎,东汉济阳太守,后迁居吴兴乌程县余不乡。此乡后属永安县,晋太康二年(281年),改永安为武康,故沈氏又被称为吴兴武康人。沈氏族谱上七十九世国祥,号也称“武康”,于元朝末年从吴兴武康迁来,寄居石庄,其即为石庄沈氏的始祖。
石庄沈氏之所以世居泖上,是因为该地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田地不高不低,较少涝旱二灾。经过数代经营,五世悦耕建造起富丽堂皇的宅第。
七世秦时有家业田产数百亩。为了风水及家族灌溉农田等原因,八世沈两山疏浚了河道,并移宅第的大门面对所浚河道,将宅院改造扩建成富有江南园林特色的美轮美奂的建筑群。九世精通堪舆(风水)之术,又在房屋东面筑堰。倭寇来时,只因其为诗书礼仪之家,故敬而远之。因倭患逼人,九世和当时滨海许多大族一样迁居当湖,居城南三登里。沈两山的曾孙、十一世沈瑞鎜在《家园记略》中有如下记述:
三泖碧湖的湖湾处,是古老的村庄石庄,我的家园就在那里,是我的曾祖父两山公重新建造的。曾祖父年轻时喜欢结交朋友,晚年对元理(又称“玄理”,一种深奥的道理)有兴趣。他将自己比作上天释放出来的小民,不事权贵,不折辱自己,晚年时,这种表现篷布,一直连接到门槛。三面安放有青色的帘子,各种花草相映成辉。堂后有养鱼池,池前面有假山。曾祖父常常与来客在池边的小轩里或者弹奏乐器,或者下棋。中午时分,曾祖父稍微饮点酒后面色红润,便会轻拍门槛,池中的鱼儿会闻声游过来。从后山漫步跨过一道小石梁,可进入一座山洞,名“归云洞”,里面有好多玲珑奇特的石头交相辉映。
登上山顶,就会看到雄奇的美人抱狮峰。在这里驻足远眺,可以望见三泖之水。从西北角绕出来,山背上是一大片树林,其中都是青翠的松树、碧绿的梧桐。经过树林以后,是一道横木搭成的便门,上门写着“琅玕坞”三个字,里面是一大片竹林,有三万多株竹子。每当赋成一首新诗后,曾祖父便用刀刻在竹节之间。比如“泉声带月鸣秋夜,竹影拖烟弄晚风”;又如“竹林数子真吾党,头白能无了此生”。
竹林旁边筑有两条沟渠,一片菜地有百畦之多,种植了甜美的瓜果、清香的蔬菜等,曾祖父经常采摘时鲜蔬菜招待客人。
从这里出“东圃门”,可以看到上百株紫桂,桂花树前面有池塘,池中有一座凉亭,名“来青亭”,亭子的前面又有梅花坞、菊坞等。因此有诗云:“青草小航寻栗里,黄昏淡月到林家。”从这里进入东面的回廊,到了一座“小可轩”,里面设有蒲团,是曾祖父午休打盹儿的地方。
自从倭寇侵犯本地以后,林泉竹树均被毁坏。两座山的石头累累相叠,十成中只剩下二三成矣。此后,美轮美奂的石庄大宅院,精美玲珑的园林也销声匿迹。
石庄沈氏和清溪沈氏一样,同为明清地方华望(很有名气的望族),影响不小。明代有为文豪宕的沈懋孝,清代有《槜李诗系》的编著者沈季友,其文学成就足以使石庄沈氏名垂千秋。
根据方志史书记载,石庄沈氏较为有名的人物有:
沈溱,字惠水,号东洲,明代正德间为文思院大使,因事触怒太监刘瑾,系狱中。蒙友人拼力相救,才得以捡回性命。于是归隐东泖石庄里,子孙遂为平湖人。
沈宏光,字子懋,号肖山,两山子,年轻时以诸生(秀才)北游雍地(陕西一带),结交海内名士。
沈懋孝,字幼真,号晴峰,太宗支赵汉外孙。
沈瑞鎜,字德载,号三楚,太学生。
沈棻,字子佩,号藕庵,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授河南西平知县,惠政极多,县志评价他“治声为中州第一”。
沈季友,字客子,号南凝。
石庄有东西之分。沈宏光长子沈懋孝(1538—1614年)继承大宗,祠堂名学古,率子孙居住庄之东部,称东石庄。次子沈懋壮与兄合居。三子沈懋嘉,另立祠堂名种德,居于石庄西部,称西石庄。明代倭寇自泖塘而上,频扰石庄,东石庄最终难逃一劫,屋宇尽毁。西石庄也多次蒙难,所幸房屋尚存,且距泖河稍远,东石庄沈氏族人逃至西石庄合居。
清康熙年间,沈氏后人沈季友(1652—1693年)合宗祠,修家谱,重建沈氏学古堂,恢复部分房屋产业。及至晚清,还留有很多石庄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