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父亲的日历牌(外一篇)

□ 刘大礼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的一年,忽焉而至。小时候,每当墙上的日历牌只剩不多几页的时候,父亲便会到村里的供销社买回一个新的。日历牌的纸虽薄如蝉翼,可365张合在一起也是厚厚一本,每个月之间用不同颜色的彩纸相隔,所以老家人也叫它月份牌。

记得那些日历牌都是大红封皮,是一个胖小子抱着条大鲤鱼,写着“吉庆有余”之类的吉祥话,很是喜庆。崭新的日历牌挂到墙上,顿时就有了新年的气象。那时候对多数家庭来说,日历牌几乎必不可少。

日历牌有大有小,大的约有小32开那么大,小的也就是64开的样子,父亲一般会买大的那种。因为不光是为了翻看日期,它还有很多的用项,譬如在上面记事,撕下来可以当烟纸,里面还有很多有用的知识。日历牌越大,容纳的内容也就越多,花不了多少钱,却有很多实惠。

那时一般家庭几乎没有“闲书”,小孩接触不到课外读物,日历牌就成了最好的读物。身为教师,父亲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很重视我们的学习。日历牌上不光记录着节日、节气,还会简要注明它们的由来和民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不光有生活常识,还有小笑话小故事;不光有农谚、成语,还有经典诗词。我刚开始认字,父亲就教我读上面的诗词,诸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的。小小日历牌,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为了让我们多学多看日历牌上的知识,我家的日历牌不是过一天撕一张,而是钉到一个硬壳板上,挂在墙上伸手可及的地方,用绳拴个铁夹,一天翻一张夹起来。直到翻得烂唧唧的,父亲才肯把前面的撕下来裹烟。

父亲还喜欢在日历牌上记东西。比如哪天在谁家或谁来借了点什么,谁托办什么事项,父亲都要记在上边;哪天要去走哪门亲戚,谁家有什么要事,则要用红笔做好标记。5个孩子,哪天是谁的生日,也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因此,到我们生日那天,总能吃到卧有荷包蛋的生日面。

闲来无事的时候,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翻日历牌,看看是什么节气了,适合做什么,需要提前准备些啥。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父亲便提前找出瓜籽豆种,开始用铁锹翻院里的菜畦;芒种三天见麦茬,父亲就摘下墙上的镰刀,磨得锃亮;小寒大寒,杀猪过年,于是父亲张罗着磨豆腐、炸丸子、办年货……一年四季,父亲随着日历牌,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似水流年中,我家的日历牌上,记录的是浓浓的乡情、满满的亲情、暖暖的岁月。斗转星移,年复一年,一本本厚厚的日历牌,镌刻下父亲勤劳、质朴、慈爱的痕迹。

年糕

中国人过年,是颇具讲究的。特别是那些传统的习俗,很有仪式感。

年的序幕,从腊八这天开始:“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噼里啪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初二初三满街走。”就像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一样,满满的仪式感,说出的话和做下的事,无不饱含寓意。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南北西东的年俗不尽相同。而最为相通的,蒸年糕是其中之一。“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年糕,谐音“年高”。过年要吃年糕,寓意着“一年更比一年高”,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之际,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与祝愿。所以,年糕就成为了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面点。

年糕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当然不仅仅是过年才吃。它一般采用糯米制作而成,是一种黏性食物,按说其名应作黏糕。偏偏“黏”“年”正好谐音,而把它作为一种年节面点,美食兼具了美意,“年糕”之谓也是名正言顺。我生长于华北平原,家乡没有糯米,具有黏性的谷物只有黄米、黍子和千穗谷,但又种植极少。所以过年的时候,黏质的年糕不像别的地方那么常见。但为了讨得“年高”这个“彩头”,年(黏)和高(糕)却一定会有的。只不过,人们往往将两种面点放到一起,也就有了“年高”之义了。

在我冀中的老家,过年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准备两样面食,一是黏窝窝,一是炉糕。黏窝窝,就是用黏米面加整个的红枣,捏成窝头蒸制而成,类似于黏糕的做法,但却不叫年糕。而炉糕,是华北一带的特色小吃。

记忆中,每当年的脚步迫近,母亲前脚蒸好黏窝窝,后脚便从案床底下掏出闲置许久的炉糕锅,用热水仔细地刷洗干净。炉糕锅用生铁铸成,锅体浑圆,中间凸出,周围一圈凹槽,底部有三条短腿。这种设计,一来可以防止面糊外溢,二来面糊流入凹槽会自然形成一圈厚边,折叠摆放时非常好看,可谓匠心独运。炉糕锅通体乌黑却油光锃亮,如出家人的光头,所以也叫它和尚锅。摊炉糕用的面叫米子面,用小米磨成。母亲将提前准备好的面倒入面盆,放上酵母加温水搅拌,和成稀软的糊状,然后放在热炕头发酵。等面糊有了气泡,再加入适量的碱水。打好碱后再加些温水,用筷子将面糊搅成稀粥状(也就是摊煎饼那样的面),料就预备好了。用三块半截砖在堂屋地上支起炉糕锅,下面点上棒核。锅烧热了,母亲左手拿着根头上缠着棉花的筷子,从油碗里蘸点油,均匀地涂抹在锅底,右手用盛饭的长柄铁勺舀一勺面糊倒到锅中。因为面是稀糊状的,所以倒进去自然均匀。盖上锅盖,听到锅内“嗞嗞”作响时,锅盖缝隙冒出白烟并伴有米香,炉糕就熟了。出锅时就势对折,一个中间薄边上厚,形如半月,色泽金黄,口感松软,味道清香的炉糕,就做成了。

准备一个或长或圆的柳编笸箩,一边放上黏窝窝,一头放上炉糕,上面盖块白布防止风干,放到凉快屋里。整个年节,随吃随热。虽说黏是黏来糕是糕,但毕竟又有黏来又有糕,合在一起不就是黏糕(年高)么?

黏是黏,糕是糕,黏加糕便是黏糕,而年糕就是“年高”——一年更比一年高。要说这家乡人的智慧——高!实在是高!

2023-01-1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06277.html 1 3 父亲的日历牌(外一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