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近年来科技园区在“扩中、提低、消薄”上创新作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缩小收入差距,为实现更充分、更均衡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扩中”方面,高新区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前沿的创新要素,持续加快园区内科技企业培育,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来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拓宽城乡居民就业选择,实现高质量就业和收入提升。“大学毕业后想回老家工作,高新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专业对口、福利待遇以及发展前景俱佳的岗位,能够学有所用很开心。”“以前很多工序要靠人工手动完成,现在企业进行了技术升级,只要点一点机器上的按钮就能完成相关操作,效率更高了,产值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也比以前高了,特别高兴。”……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在高新区谋一份职业、干一番事业,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据统计,目前高新区内共有企业416家,其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3家、省科技中小企业317家。2021年,高新区内规上企业吸纳就业人数4.3万人,人均工资达9.1万元,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人均工资14个百分点,有效提升了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在“提低”方面,将目光聚焦到低收入农户群体,不断提升精准帮扶水平。“通过入股高新区智创园‘飞地抱团’项目,现在我们每年都有5000多元的分红,生活也越过越好了。”说起近几年家庭收入上的变化,农户张阿姨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张阿姨口中的智创园“飞地抱团”项目,正是由高新区将“飞地抱团”与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有机结合,精准帮扶“提低”的举措之一。通过把偏僻村落多余的建设用地指标“飞地”到园区内,再由低收入家庭持股参与“飞地抱团”项目,每户低收入家庭每年按入股资金10%的比例获得回报收益,实现家庭增收。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3152户低收入家庭参与高新区智创园“飞地抱团”项目,总帮扶股份股金1.8亿元,累计实现分红2500多万元,为低收入家庭增收提供保障。
此外,聚焦“消薄”工作,高新区与农业科技园区还积极蓄力为村集体经济较弱村“强筋健骨”。去年以来,两大科技园区通过“推一把”的方式,创新打造“1+8+N”共富体,为园区内村集体“补血造血”,帮助薄弱村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让村集体获取稳定的保底收益。其中,高新区承接了众筹码头、恒温仓储中心等21个共富抱团项目,农业科技园区承接了农业科创中心、粮食全产业链项目等16个抱团富项目,在助力“消薄”促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54村“飞地抱团”项目,由高新区先行租赁建成,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340万元,增幅超过17倍,每村每年平均增收24.7万元。在“飞地抱团”模式的有力带动下,全市有望去年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2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消薄”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