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论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 市委党校 邵守平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者很深的一条体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依托,植根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丰富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坚持科学真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实践要求,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因此,“两个结合”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

下面着重围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所蕴含的三个逻辑,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明确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

1.这一重要论断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鲜明的体现是准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革命、先进的理论体系,继承并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身的理论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他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毛泽东也早就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可以说,一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各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理论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智慧。

是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时代新问题、面向社会新实践,从实际出发,植入本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飞跃。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将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上升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理论需要。关键是形成了新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之前的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就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时,突出强调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专门以一小节进行阐述,从而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论断。

明确了“第二个结合”的“坚定坚持”基本要求,就“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现实现象看,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蚀根革本、祸害无穷;从历史教训看,恪守教条、唯书唯上、墨守成规、泥古不化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守正创新,才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融通贯通”具体路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必然要充分重视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品格与文明基因的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造创新、继承发展结合起来。当然,我们所指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就其改造了的形态而言的,而非就其历史的或原始的形态而言的,所以不是简单的继承,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

指出了“第二个结合”的“两个不断”目标导向,就是“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所以,“第二个结合”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特定国家、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它们所具有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提供了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伟大民族特有的肥田沃土,使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具备了全面、深刻、鲜明的中国化特征。

3.这一重要论断明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契合。“契合”的广泛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者的结合是在唯物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诸多理论契合点上的必然结果。

“结合”的可能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时偕行精神、知行合一精神等相结合,纠正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唯书唯上、形式主义等错误,为党和人民事业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讲话中旁征博引,经常引用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生动阐述深刻道理,治国理念中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堪称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贯通”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贯通,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下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了新生命、新活力、新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研究这一重要论断的理论逻辑,就是要深刻领悟创新理论所彰显的真理性,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增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

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也是未来复兴的坚强基石。近代以来,中国这个曾长期领先世界的大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跨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从历史到现在再看未来,结论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两翼之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命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2.“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步。这一经验是我们党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在确立长远目标和实现时代任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发展观使我们看清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推进。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很多观点与中华5000多年文明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关系。2020年9月,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小康’‘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我们熟知的概念,指出这些概念都是从文化经典中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教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不要‘言必称希腊’”(资料来源:学习强国《习总书记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当前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需要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方法论,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审视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就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地历史地审视中华文化,激发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魅力与思想活力。

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更是伟大时代担当。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创造性地把中华5000多年历史文化传统继承和接续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体和承担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从这些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这一重要论断,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使命。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同时又要突破其局限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同当代丰富的社会生活融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现实价值和世界意义提炼出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要义和灵魂。历史进程表明,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丰富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清楚了解这一重要论断的历史逻辑,就是要深刻领悟创新理论所昭示的历史必然性,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使我们的事业更具中国特色。

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逻辑

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顺应了中国道路和实践需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精髓。“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这一命题进行改造,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义。从此,“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毛泽东同志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深受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在岳麓书院学悟到的‘实事求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与党的思想路线相契合。”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不顾中国具体实际,无视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那么即使不是像王明那样把中国革命的前途推向危险境地,也会随着苏联东欧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终结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悠久绵长的中华文化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脉。

2.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实践和检验。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年来我们党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和途径,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是把握其内在逻辑的前提和基础。面对建党之初,党的一些领导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俄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危害,毛泽东在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其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进行具体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六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全面概括:关于“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思想,关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思想,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思想,关于“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思想,关于“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思想,关于“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概括和论断,鲜明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和丰富内容,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之继续弘扬和传承的基本遵循。

3.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两个大局”视野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是坚持胸怀天下,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其中“为世界谋大同”,是习近平总书记秉持胸怀天下所倡导的全球治理观,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一个部分的篇幅发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最强音。面对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径,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提供思想启迪、贡献中国智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当然,我们也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弄通把握这一重要论断的实践逻辑,就是要深刻领悟创新理论所体现的正确性,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实实践者,坚定不移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团结奋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四、平湖践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鲜活案例及启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我市在基层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批鲜活案例。

之一:提炼平湖城市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市民精神共识。“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概括,是对市民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品格面貌等多方面的概括和凝练,是城市优秀传统文化从实践到理性的提炼和升华。2013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征集讨论提炼“平湖城市精神”活动,最后确定为“平和、报本、勇猛、精进”八个字。“平和”除了方言发音与“平湖”相近之外,主要还在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正平和”之精髓的沐浴,“平和”已成为平湖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精神气质。“报本”切入了平湖历史标识性建筑“报本塔”概念及传统“报本文化”的基本内涵。“勇猛精进”出自于佛教经典《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倦”。经过阐发新时代内涵、赋予新时代价值,成为当代平湖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行动自觉。这应该说是较好地概括了平湖人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精神气质和价值操守,又体现出了当今平湖人面向未来的宏图壮志。

之二:深挖息事无讼理念,最大可能地赋予文化时代内涵。近年来,平湖深挖清代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廉”的平湖文化名人陆稼书的“无讼”理念、“无讼”文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创新改造,形成了“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等制度体系,打造了“息事无讼”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服务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身边实践“第二个结合”的基层样本。

之三:打造乡贤文化品牌,最有成效地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于家乡的母土文化。近年来,新乡贤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文化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各级各地重视。与旧乡贤在延续农耕文明、稳定乡里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相比,新乡贤文化拥有新时代的特征,在乡贤文化建设制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丰润的精神底蕴,传承乡村文明是发挥作用的路径模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显现出新乡贤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等等。近年来,我市在“选”乡贤、“用”乡贤、“学”乡贤方面积极创新,激活基层治理现代化“最小单元”,实现“同心参治”、助推共同富裕。

此外,在挖掘平湖历代御史文化、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深化新时代孝敬教育等方面,也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基本要求,注重善于创新、抓好教育普及、落实保护传承、推进传播交流,相关工作颇有建树。

这些案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先后成立平湖市乡贤文化研究会、“息事无讼”研究中心,深化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探索发展规律,铸炼文化品牌。

二是把握科学方法。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严格筛选,辩证取舍、合理阐释,深耕细作、推陈出新,萃取精髓、提炼升华,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代要求相呼应,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是推动事业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本地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注重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活传统文化治理智慧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金平湖新崛起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践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基层的鲜活样本。

五、结语

新征程,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新时代,我们肩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任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论态度,弄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论断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统一于对“两个结合”的全面正确把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022-12-2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00883.html 1 3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