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昊玥
【二十大报告原点】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平湖实践亮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抓好就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中,我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落实就业优先,如何体现“优先”?“优”于常规,勇于尝“先”。受疫情影响,线上求职逐渐成为就业主渠道,我市解锁新技能,推出“用工保障”线上就业平台,打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招聘信息壁垒,推动群众数字化就业,全链式解决企业招工、引才、留人一系列需求,根据“多跨协同”的改革要求,联合市教育局、公安局、住建局等多部门,形成一企一策用工保障解决方案。帮企业找人力、助求职者找工作、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这都是有益的“优先”尝试。
“青年工匠”项目助青年才能提升、“青创平湖”品牌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在平湖,青年就业政策越来越实,青年就业环境越来越好。近年来,我市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就业群体,通过优化“引育留”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生态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发展与县域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勇当共同富裕新崛起典范县域城市凝聚更强大的青年智光和能量。截至11月底,今年我市共帮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837人,帮扶就业率100%,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贷款349万元。
不光要推动就业,更要提升就业质量,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我市依托“1+4+N”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即1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4所职业院校以及各镇街道成校和企业培训中心,形成“工学一体”全流程技能大提升闭环,培育浙江青年工匠22名。并开展“双元制”订单班、新型学徒制等技能人才培养,与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开展跨区域合作订单式培养,定向输送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推进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如今,我市职业院校年培养技能人才达1.2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数比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均位居嘉兴前列。
而在新仓镇芦湾村村部附近的一栋二层小楼内,几十名残障朋友正在这里认真地工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边劳动,一边交流,充满着浓浓的幸福感。这就是近日新开业的鼎品“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安全、轻便、容易操作的辅助性就业产品,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托起稳稳的幸福。奔向共富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帮助其增收致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创业扶持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让更多残疾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市残联围绕市场需求,制定“点单式”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为残疾人精准定位求职方向,帮助提升求职技能;并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残疾人大学生专场招聘会,推出各类定向就业岗位,为残疾人敲开就业大门。目前,我市已有3520名处于劳动年龄段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7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