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综合执法

创新模式全覆盖 前端分类质量大提升

【看点】

近日,龙湖春江郦湾小区2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内的智能运行垃圾分类投放设备正式调试完毕并投入使用,标志着平湖经开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机器换人”投放设施升级改造已实现100%全覆盖。据悉,自今年6月在解放丽都小区率先试点以来,短短5个月时间,平湖经开已完成全区72个小区147套智能运行垃圾分类投放设备的迭代更新,全面进入生活垃圾4.0版智能化分类“新时代”。

【盘点】

智能运行垃圾分类投放设备由一个料斗和一条自动传输带组成,居民将垃圾放置于料斗后,传输带将带着料斗里的垃圾由远至近地“自动”投放到依次排列的垃圾桶内,减少了人工换桶,实现“机器换人”。此外,还新增了满溢预警功能,并在站内外全覆盖智能监管系统,确保垃圾分类更精准。同时,为进一步方便居民投放,投放时间调整为早上5点到晚上9点,从原来的6个小时延长至16个小时,未来将逐步实现24小时自主分类投放。智能设备的迭代更新,进一步延长了投放时间、减少了人力投入,但分类准确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落地包”现象更是难得一见。

“这几年,感觉小区里的垃圾桶变化非常大,越来越有高级感,我也养成了每天定时扔垃圾的习惯。” 家住当湖街道御龙湾的王女士这样说道。随着市政府出台新一轮补助政策,全市城镇居民小区全面推进小区垃圾投放新模式改造。小小垃圾桶的变化不仅使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目前,全市已建成622个投放站,缩减投放点5437个,平均每站服务居民250户,实现城镇居民小区全覆盖。与此同时,“撤点建站、定时定点”模式正向商业综合体和农村新社区辐射,小区大件、装修垃圾投放点标准化改造和定时+预约开放管理同步跟进,至去年年底累计完成209个投放点改造任务。113条商业街定人定车定时定点公交式收集、店家持IC卡实名制投放、实时称重评价模式实现全覆盖,共配备智能车辆110辆,商户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0%。

分类处置全闭环

集成处置能力大跃升

【看点】

平湖市临港能源有限公司位于独山港镇翁金公路金桥段,占地面积235亩,集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预处理与垃圾应急库三大功能于一体。项目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2020年9月正式投产运营。焚烧厂采用技术先进、运行稳定的机械炉排炉工艺。同时,选用全球领先的“7+3”模式超洁净烟气净化工艺,最大程度降低烟气中氮氧化物、氯化氢、重金属等物质。

【盘点】

垃圾分类无小事。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持续推进落实,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的大事。

为此,我市积极实施“综合性”集成规划,扩大产能并易地重建“三合一”生态能源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生态能源项目占地面积235亩,总投资11亿元,集成其他垃圾焚烧、易腐垃圾厌氧发酵和应急填埋项目;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占地面积46.6亩,总投资1.33亿元,集成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和园林垃圾处理项目。同时,实现“零阻碍”建成投产。通过周密部署、压茬推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态能源项目历时21个月,于2020年9月正式投产并网发电,全过程实现“零投诉、零上访、零集聚”;资源综合利用大件园林垃圾处理项目于去年年底建成投产,建筑(装修)垃圾项目将于明年上半年投产。

此外,实行“标杆化”运维管理。生态能源项目实行高标化运维、全程化监管、景区化管理,投产以来烟气超洁净稳定排放,集成处置机制顺畅运行,作为生态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力创标杆性项目,变“邻避项目”为“迎臂项目”。

分类监管全周期

信息平台建设大提速

【看点】

为贯彻执行《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规定,落实我市数字化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监管平台数据高效归集管理和安全保护,9月15日我市召开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监管平台数据安全工作会议。会上,市综合执法局就平台迁建进度和数据汇集提出具体要求,要求确保最终实现统一管理、共享共用。

【盘点】

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其中涉及到各个层面的人、事、物,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加持,将全市的垃圾分类系统纳入智能平台的监管之下,将这些人、事、物合理归置,系统指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运转体系。通过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监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市的智慧化水平,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我市以“早建早受益”的理念,将平台建设提速摆上议事日程,于 2020年6月启动了平湖市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研发六大主功能模块,去年12月底上线运行。同年,我市被列入国家数字乡村建设首批试点县市,在农户端实行“一户、两桶、一芯”模式建立数据库,72个行政村配备集评价、称重、摄像、自动上传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收集车454辆,数据市、镇两级平台共享。

目前,市级监管平台呈现出四化优势——市级监管平台实现监管全程化,实施全过程监管;场景可视化,接入监控视频1629路(其中投放站全景监控618路,转运站监控59路,末端处理监控45路,小区大件垃圾监控189路),实时监控,垃圾收集、可回收物称重数据实时上传;车辆GPS运行轨迹实时查看;分析智能化,服务器汇集市、镇街道、社区三级各分单元、各分类环节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梳理、研判和共享;宣传同频化,依托分类投放站电子显示屏,搭建后台统管、统一发布信息的最强宣传阵地。与此同时,监管平台的使用也越来越便捷。不仅构建了政府、企业、公众三类用户管理体系,实现了PC电脑端、手机端操作,也实现了政府监督考核、企业运行管理、公众在线查询等功能。

城乡区域全布局

资源回收体系大融合

【看点】

一大早,一辆废旧商品回收车开进了新埭镇虹桥景苑小区,上门回收居民金付云家里的废纸板、塑料瓶。金付云开了一家小超市,时间一久便攒下了各种各样的废旧商品,以前是由他自己送到废品收购点,而现在一个电话即可上门收购,由回收车送至新埭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建成,让新埭百姓感受到了便利。近年来,新埭镇通过建设覆盖全镇居民小区和农村自然村落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实现了废旧商品从源头回收到末端分拣处理的全过程处置,让各类废品都能实现物尽其用。

【盘点】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环节,市综合执法局积极探索,优化业务流程,助力“变废为宝”取得了较好成效。

近年来,我市突出规划引领,出台《平湖市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中长期规划(2019-2035)》,明确点、站、场(中心)三级回收体系的布局要求。同时,推进全域布局,全市居民小区已设置智能回收箱269套,定时回收点298个;建成固定回收站43个,分拣中心5个;配备回收车辆77辆,形成了居民自助投售和线上预约、线下投售、固定日投售、回收站投售的多渠道回收模式。

此外,不断完善保障措施,财政资金安排近3000万元,培育扶植有实力的回收企业做大做强回收行业,保障低价值物品应收尽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定向回收,规范资金管理。去年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3.04%,回收量是2019年同期的3倍。

垃圾分类全参与

基层治理成效大出彩

【看点】

“易腐烂的垃圾放入绿色垃圾桶,可回收的放入蓝色垃圾桶,其他放进灰色垃圾桶,有害垃圾单独投放到红色垃圾桶。”“今天的分类全部准确,要继续保持啊!”……每天早晚的固定时间段,广陈镇前港社区港乐苑小区内的垃圾分类劝导员都会准时来到小区门口的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站。现场,每一位住户投放的每一袋垃圾,垃圾分类劝导员都会开袋仔细检查,有分错的及时指正,分类准确的也不忘夸奖几句。

【盘点】

为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将垃圾分类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垃圾投放准确率以及厨余垃圾的源头减量,我市不断在垃圾分类宣传力量上开枝散叶。全市培育市、镇、街道三支专职讲师团队伍,嵌入多支第三方专业团队,在各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宣传培训,并在教育、卫生等各大系统、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中培育宣传力量,呈现老中青幼齐参与广宣传态势。

自治平台多源叠加。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友邻之家””民生会客厅”“红色物业”“商区联盟”等各种基层自治平台积极开展分类宣传、劝导;农村垃圾分类+善治积分,极大地提升了农户的积极性。

宣贯形式百花齐放。线上线下同频,静态动态交互,传统与时尚并存。“六一”全域千人亲子毅行活动获10万+点击量,小菜篮新时尚活动有1.6万多公职人员齐参与,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出的分类知识小竞赛参与度活跃,乡村土话宣传充满乡情,平湖电视台《今日关注》、市综合执法局微信公众号曝光台不定期曝光,《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传与执法并重,“八进”宣传声声入耳,1800多起处罚形成震慑。垃圾分类氛围日益浓厚,群众参与度、支持度不断提升。

综合执法局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

以“五全”标准 促“五大”成效

垃圾分类,关乎生态文明,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城市发展。如何让垃圾分类分出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真正成为百姓生活日常、垃圾治理常态?市综合执法局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推出创新举措,努力补齐短板、切实提升质效。

实现城镇居民小区“定时定点”投放新模式全覆盖,开展分类收运车辆专项整治行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监管平台数据高效归集管理和安全保护……今年以来,该局紧紧围绕我市中心工作,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各项目标任务,敢于创新、勇于破难,蹄疾步稳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在“垃圾分类”这道民生考题上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2022-12-09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97746.html 1 3 创新模式全覆盖 前端分类质量大提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