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湖街道解放中路原电影院西侧约20米处,有一条弄堂,因为弄里从前开了一家名叫“老鼎丰”的酱园,这条弄便称为“酱园弄”,清光绪《平湖县志》中就有这个地名的记载。凡是上了一点年纪的平湖人,对“老鼎丰”“酱园弄”这两个名称都十分熟悉。
老鼎丰酱园最初由海盐徐氏家族创办。徐氏家族是海盐的名门望族,曾以商起家,后转向酿造业,并成为海盐酱业之首。为发展外地业务,徐氏家族中的徐永福,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平湖县城的一条弄堂内开设徐鼎丰酱园。基于平湖地区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百姓生活相对比较平稳,因此酱园发展很快,规模不断扩大,主要生产和销售酱油、腐乳、酱菜、黄白酒等酿造食品。由于品种多,质量佳,销路很好。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东门外横街开设分号,名“东鼎丰”酱园;次年,又在西门外开设西鼎丰酱园;三家酱园统称为徐鼎丰酱园,后将最早开设在酱园弄内的那一家称为老鼎丰酱园。
老鼎丰酱园是徐氏开设的酱园中最大的一家,弄内有多处园场(露天场地)和作场(室内车间)。单在制酱方面,就有两个大的园场,园场内放置着大量的大缸,每缸可放原酱或酱油8~10担。位于弄内西侧的一个园场最大,可放大缸几百只,主要放置未榨出酱油的原酱;弄里东侧的一处园场稍小,放置的酱缸也少。这些大缸放置整齐,每隔两排都有通道,通道上铺以石板,以方便工人们来回操作。缸内放置着已榨好的酱油,通常要经过一个夏天的阳光照晒,使酱油中的水分蒸发,质地变得更浓更醇。然后经加温后分别调制成红酱油和白酱油,即是广为流传的“三伏晒油”。其所产酱油色香味俱佳,不易变质,深受顾客青睐。
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荣获褒奖,得金牌奖章;1911年浙江巡抚发给奖状;1914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美合味素”匾额;1915年参加美国与巴拿马赛会,得农商部国货展览二等奖;在 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上,“红晒油”“白晒油”获优等奖状,得五彩银盾(即现在的奖杯)。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老鼎丰酱园虽地处深巷,却门庭若市,来者大多是去买酱油类食品的顾客。由于老鼎丰酱园的产品信誉好,又是批发兼零售,所以人们情愿多走几步路,到弄里购买这些比别处更好的酱制食品。每当运输原料的船舶到来时,园内上下都忙碌了起来,工人们几乎都放下其他活儿,全力投入搬运入库工作。运输船只大多停在原老县政府白场南端的市河里,在凝瑞桥(又叫县前桥)附近。工人们肩上掮着包,手里拿着筹棒,一路快跑向前,口中喊着“嘿哟、嘿哟”,一个接着一个,很有气势,组成了一曲高昂的劳动交响曲。
酱园弄地处原东大街与西大街的交接处,从南到北长约150米, 宽2.8米左右,走出弄堂向东就是东大街,反之则是西大街。1953年城镇建设时,平湖第一条水泥路就是从酱园弄口浇筑至建国路口的。弄口原有一拱形门洞,门洞高约3米。拱门上面的墙上有“老鼎丰”“酱园弄”6个大字。“酱园弄”3字系用方砖雕刻而成,一砖一字,字面凸出,从右到左排列,字面上用金箔包贴,金光闪亮,久不变色。抗战胜利不久,为了表示庆祝,由酱园出资将酱园弄3字重新加以包金,焕然一新。上方“老鼎丰”3个繁体楷体大字,用黑漆所写,而“弄”字刻成老写的“衖”字。
酱园弄里的路面与老式街道一样,全是石板路。中间用较长的条石铺成,条石下面是阴沟,两边铺以长短大小不一的平面块石。弄口拱门内西侧有七楼七底房屋,原来是酱园的栈房(仓库),后来栈房内移,就租给了市民居住,每户一楼一底。住户的对面是一排围墙,里面的房屋在民国早期曾为县政府所用。新中国成立后,城关镇派出所、镇人民政府先后设在其间。走过 7 家住户,弄里面两边大部分是酱园的园场、作场间、栈房、竹匠间、营业门厅及堆放坛甏的场地。弄底的一座高墙上,从上到下写着“酱园”两个黑色大字,每个字有1.8米左右高,人们从弄口望去,“酱园”两字清晰可见。住在弄内的7户人家大多是职工家庭,有几家是老住户,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住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邻里之间关系非常融洽,而小孩之间更是亲密无间,尤其在暑假的时候,他们天天在狭窄的酱园弄和宽敞的酱园晒场内一起玩耍。新中国成立前,平湖的足球运动比较盛行,上海等地的球队经常到平湖比赛。受此影响,弄内的孩子们,有时就在弄里踢小足球,把弄的宽度作为球门,以破“门”多者为胜。孩子们还把弄堂作为跑道,开展赛跑,从弄口到弄底,谁先碰到刻有“酱园”两字的墙为胜。孩子们友好相处,产生了如兄弟姐妹般的真挚情意。
当时,电灯是稀罕之物。平湖县城里的弄堂很少安装路灯,而酱园弄内却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已经安装,弄口的第一盏路灯就装在拱门里面,正好照亮几户人家的门前。夏天居民在路灯下乘凉,正是弄内最热闹的时候,大人给小孩讲故事、猜谜语,小孩给大人打扇、捶背…… 有时路灯突然熄了,立即有人会向电杆木蹬上几脚,使线路得以连接,电灯又重放光明。
光阴似箭,物换星移。老鼎丰酱园几经沧桑变迁,20世纪50年代参加了公私合营,后又与同业合并为平湖酿造厂,90 年代后期经过企业改制,如今这家140余年的“老字号”已发展为“平湖市老鼎丰酿造食品有限公司”,迁入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但它有幸保存了自老鼎丰开业以后至新中国成立时的全部原始财务账册,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账册资料。酱园弄也因旧城改造的需要,已被砌断,改名为解放中路“72弄”,与其说是一条弄,其实成了一条又窄又短的过道,已找不到昔日的一丝痕迹,但那些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老居民却一直对它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