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旭东 通讯员 郑凯欣
本报讯 机械轰鸣,稻香四溢,新仓镇粮食全产业链项目迎来发展新成果。近日,记者来到新仓镇粮食全产业链项目现场,17台低温循环式干燥机正开足马力进行烘干作业,稻米由粮坑经过管道进入烘干机内,完成烘干作业后出粮,一天最多可以烘干稻米300多吨。“我们的烘干机在11月26日正式启用,服务面积在3万亩左右,基本可以涵盖新仓镇所有农田稻米的烘干需求。”新仓供销有限公司负责人姚佳维说,项目承接的面积3500亩稻田已经有500亩完成了收割与烘干工作,目前他们承接了新仓周边地区稻米的烘干业务。
新仓镇的粮食全产业链项目是省农业“双强”十大重点突破试点之一,该项目依托数字化平台采集粮食生长数据建立模型,在“耕、种、管、收、销”五个环节上实现数字化管理,与高标准农机数字共享中心、农田管护监测中心、农事服务中心、人才强农中心、数字化农田监测中心共同形成“一平台五中心”粮食全产业链服务平台。而烘干机正是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式启用也让粮食全产业链项目完成了“一粒米”生长全周期的关键一步。“烘干设备的正式启用在满足项目稻米烘干需求的同时也为新仓农户提供更好的农事服务。”姚佳维说,除了烘干设施外,中型拖拉机、收割机、秸秆机械捆扎机等农机设备同样已经准备到位,新仓农户有需要时可以通过申请,享受到现代化农机带来的服务与便利。
实现“一粒米”的生长周期全流程可溯,数字化手段起关键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数字化系统的开发,并将其应用在收割机等农机设备上。”姚佳维说,他们在收割机上辅助以数字化的手段,就可以精准地知晓收割的产量多少,收割机在哪里收割,收割了多少面积,数字化的手段让农业更为高效精准。“今年的晚稻收割完成后我们就将着手对农田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水稻生长的全周期掌握,全流程监控。”姚佳维说,预计到2023年年底,粮食全产业链项目可以实现数字化农田的全覆盖,同时稻米加工中心也将投入使用,实现品牌化大米的生产与销售。
“粮食全产业链项目通过深化收益分配机制,实现强村富民联动。”姚佳维说,项目按照股权分红、固定收益的分配方式,通过整合土地资源、采用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村集体在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每亩每年增收20%以上,村集体按照项目分红年收益10%以上。此外,项目还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每1000亩可提供5个就业岗位,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6万元以上。实施主体每年提取利润的2%建立共同富裕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建设农业两创中心,帮助低收入农民和回乡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