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戈守智与俞嶔奇

平湖作为“中国书法之乡”,其来有自。早在清乾隆庚午年(1750),由戈守智编撰的《汉溪书法通解》就因解语剀切、易于效法而畅行海内。

戈守智(1720~1786),字达夫,号汉溪。《当湖文系初编》刊有胡昌基《文学汉溪戈先生传》一文,赞叹“先生天才卓越,自幼读等身书。年十九,补博士弟子员。经义外,兼工骈体韵语。邑中陆南香前辈亟赏之,才名鹊起。仁和杭堇浦太史、钱塘厉樊榭征君、秀水诸草庐宫赞咸折节订交,诗筒往来不绝”。戈守智也曾一度游历名山大川,因声名日隆,“所至名流倒屣”,“碑版联额丐请无虚日”。

既博采众长,又独出机杼,便是戈守智作为一个书法大家的成因所在。除了挥毫不辍,每有外出,遇碑碣辄手自摩拓,归而庋诸楼,榜之曰“帖海”。胡昌基在《文学汉溪戈先生传》中感佩道:“余每过从,目施叆叇,犹日课蝇头楷三四千字。”其书法初师杨凝式、欧阳询,晚乃出入诸家,于颜真卿称嫡嗣,“暇又以隶法写墨竹、山水,宗北苑、南宫,然随兴偶及,不多作矣”。他的另一个“不多作”,或许更令人钦敬,“先生作书颇自矜,惜非其人不妄与,以此尝不理于口”。这与当下一些所谓“书家”的变相买卖或降格以求,就大异其趣,也不可同日而语。遗憾的是,戈守智的书画作品都已不见,由他书写的《陆清献公祠碑记》和《陆清献公祠堂碑记》也早已被毁。

学而优则仕,古时尤烈。遗憾的是戈守智虽名满海内但屡试不第,在其六十七岁去世的那一年夏天,“尚应诸生试”。足可欣慰的是,在其离世十余年后,《汉溪书法通解》入附《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的《存目录》之中。“以蘧庐撰述而得备天禄石渠之藏,固先生生平不遇之遇”。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著作,《汉溪书法通解》共有8卷,采录古人论书法之语,并参以戈守智自己的特有体悟。具体而言,书中前六卷分述六门,卷一为述古两篇,前篇为戈守智自撰,叙古来书法源流;后篇题为“名人论书”,实则杂取前人论书之语。卷二为执笔两篇,一为图,一为论。卷三卷四为运笔,录永字八法详说及变化。卷五为结字,录欧阳率更(欧阳询)三十六法。卷六为诀法,录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智果《心成颂》、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及《古今传授笔法十诀》、张怀瓘《用笔十法》、陈绎曾《为学纲目》、董内直《七诀》中的七篇。卷七卷八为谱序,录王羲之《笔势论》、虞世南《笔髓论》、孙过庭《书谱》、姜夔《续书谱》等四篇。书中所录很多,又时加注释,多开悟化解。清乾隆时期平湖县东张松年刊本,或为《汉溪书法通解》的最早版本。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厉鹗曾为《汉溪书法通解》作序,其中有如是评价——

当湖戈君汉溪,宏通士也,手辑书法通解,颇详于用笔结体,首载所撰述古篇,捃摭奥衍,突过窦臮。其素学大有根柢,不独工书也。汉溪抱高才,必以文学遭遇。此编行为道山延阁之藏,奚必如盛熙明之法书考,赖奎章学士沙剌班之荐引,乃彪彪炳炳于寰中耶!

乾隆时期历任户、兵、刑、吏、工五部尚书的梁诗正,政治阅历极为丰富,又授东阁大学士,曾参与编纂中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的旷古巨著《石渠宝笈》。他因此也在为《汉溪书法通解》所作的序中嘉许道——

戈君汉溪,学究六书,辑成通解一部,不独援据精该,抑且引申详尽,嘉惠后学,岂曰小补之哉!

该书曾流传至日本,文政五年(1822)有星文堂刻本。

戈守智还另有《汉溪偕存集》、《邗江杂咏》、《入楚吟》、《紫琅小草》等著述。

由戈守智的《汉溪书法通解》而至后来陆维钊的《书法述要》,“中国书法之乡”确然是一脉相承。

偶翻《当湖文系初编》,发觉有一个叫俞嶔奇的,涉及的篇幅虽极有限,但为人处世颇为孤标独步。查《平湖·历代人物辞典》,对俞嶔奇的绍介也极简略。为清代人,生卒年月不详,字丹屿,号西墅。好读异书,工诗,尤长篆籀隶书,善治印。也是读千卷书行千里路,曾“历游齐楚燕豫闽粤滇黔间,与诸名士交,抑塞磊落之气多见之于诗。归后,结茅城西之荻雪村,啸歌自得”。著有《衡素斋印稿》、《西墅笔谭》、《芹庐近稿》、《荻雪庄诗》等。

虽说纸寿千年,但花自飘零水自流,上述诗文及印稿,至今都已不可得见。缺憾之中,以笔者之见,最可惋惜的应是他的《西墅笔谭》。好在《当湖文系初编》存有俞嶔奇的《西墅笔谭自序》,也是幸甚至哉。自序开篇即是个人坦承和写作缘起——

余生好异,人可我独否,人弃我独取,往往与人谈不谐于俗,人皆嗤之,莫非好异之误也。然秉性若此,卒不能禁其哓哓。于是不传于口而传于笔,举凡耳目所及,或事之异、人之异、言之异,与夫风云月露山川土俗草木鸟兽之异,皆笔之于残编断简,历年以来,积如千言。

直陈秉性、喜好及擅长,热衷搜奇猎异又绝不随俗沉浮,而读书人的别有门径和怡然自得也无意掩饰。但想来俞嶔奇又是个生性散淡的人,多年来虽已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积累,但并不急着刊行于世,直到一种逼迫的临近——

癸巳春,行年六十有二,常慨俗愈薄、人愈险若江河之日下而莫可挽,可言者不敢言,不可言者又未能终于不言,乃搜之敝箧中,散者聚之,丛者删之,合而成帙,名曰《笔谭》。

年华老大、气力渐衰而又忧愤深广,终于使他有了这特有的孤注一掷。但阅历与省察,使俞嶔奇又极注重细节与出书策略——

夫古之人立德、立言,发于辞者,为天下后世法。余何人?斯而好为是哓哓者哉!虽然,余非妄谭者,有合于世道人心者则喜而谭之,故详其姓名;有乖于世道人心者则恶而谭之,故略其姓氏。庶几后之来者,欣然慕、惕然惧,尽去其虚嚣之习而归于醇朴之风,则是编于后世不无小补云耳。

想到了与其同为清朝人的纪晓岚及其《阅微草堂笔记》。当然纪晓岚名声更大,其以“有益于劝惩”和“不乖于风教”作为写作宗旨,借鬼狐而说人事、托寓言而寄感慨,题材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书中所列的《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等章节,显见其在写作策略上的耳闻目睹与道听途说,达到的效果则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好评的“隽思妙语,时足解颐”。看来俞嶔奇与纪晓岚及以《聊斋志异》著名的蒲松龄等都是承继了同一文脉,路数也大致类似。只是,俞嶔奇的《西墅笔谭》,已徒剩书名。

■ 金 天

2022-10-3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81674.html 1 3 戈守智与俞嶔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