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克勤
海洋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蓝色粮仓”、资源宝库。我市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将海洋生物多样性作为促进海洋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聚焦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平衡,以“生物养海”模式,打造金平湖活力海洋。
聚焦生态修复 科学休渔增殖
增殖放流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渔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途径。去年5月,《平湖市增殖放流方案(2021-2025)》通过专家审查,成为嘉兴地区首个海洋增殖放流方案。今年全市5个生态修复项目在平湖海域实施了17个批次放流任务,累计放流了海蜇、大黄鱼、拟穴青蟹、三疣梭子蟹、黄姑鱼等5个物种达56603万单位,投放量同比提高30.7%,创下年投放量历史新高,投放种类增加1种,参与企业由2021年的3家增加至5家。2018年以来,我市不间断实施增殖放流活动,目前已累计投放苗种超10亿个单位,回捕资源预计每年可增加5000吨以上,对有效增加渔民收入、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聚焦生态保护 划定开发红线
平湖王盘山位于杭州湾内,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繁殖、育幼和栖息场所。2017年,我市开展省级海洋公园选划工作,经过与原省海洋与渔业局、省林业局等部门10余轮汇报对接及多次专家评估论证,最终划定面积118平方千米(占平湖市海域11%)。2020年年底,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立平湖市王盘山省级海洋自然公园后,严格管控区面积39平方千米禁止一切开发活动,以维持、恢复和改善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近年来,我市严格执行保护区规定,对保护区涉及航道拓宽、风电等2个重大审批项目作出不予审批决定,同时开展了月度巡航与实时在线监控,确保保护区范围内不存在违法建设情况。目前,王盘山省级海洋自然公园内浮游生物约66种,维管束植物约54种,浮游植物2门36种、鸟类约36种(保护名录内22种),鱼类约80种。
聚焦生态平衡 培育双赢经济
在提升海岸生态功能、构建海岸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提升岸线旅游价值、生态价值,全面提高山海景观品质,总投资492万元建造完成独山港白沙湾4.5公里海岸线景观提升工程,投资1800多万元完成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新建1.2公里滨海栈道、1公里西常山绿道,以及1800平方米亲水沙滩、163平方米观景平台等项目,目前年均游客接待量超1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20万元。突破常规风电开发模式,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创新理念,实现了“平台结构、海洋空间、运营功能”多空间多层次共用。会同浙能嘉兴1号海上风电、华能嘉兴2号海上风电等用海单位,对我市现有110平方公里风电海域进行规划,探索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深海养殖的技术方案,建设漂浮式养殖基地,进行海上立体养殖,以电养鱼,促进海洋经济综合高质量发展。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210000万千瓦时,养鱼年产值约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