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雨婷 华婷婷 通讯员 徐佳丽 摄影 王 强
核心提示:奔腾的泖河水,千年不息,绵延流长;正犹如河畔的陆子文化,百年流传,历久弥新。循着先辈的足迹,新埭镇守正创新,以陆子文化为指引,以文明实践为路径,推出了“稼书有礼 礼润泖水”镇域文明新实践品牌,引导新埭人民主动践行“敬有礼、学有礼、信有礼、亲有礼、行有礼、帮有礼、仪有礼、网有礼、餐有礼、乐有礼”十种礼节礼行的“浙风十礼”,树信仰、勤实践、扬风尚,凝聚起新埭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文化引领,凝聚有礼力量
“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参观稼书苑。‘稼书苑’位于新埭镇泖河村泖口古镇自然村……”近日,一支由新埭本土青少年组成的泖水少年宣讲团经过前期的集中培训,正式亮相稼书苑,带领前来参观的游客一同感受泖水文化。
讲历史娓娓道来,说文化博古论今。这些小小宣讲员带领着游客游览“天下第一清廉”陆稼书故里,在三鱼堂中讲述陆子生平,在尔安书院传播清廉家风故事……少年们声情并茂的讲述获得了在场游客的阵阵掌声。“泖水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深厚的地方,是我们新埭的财富。我们希望大家来的时候不仅看到的是泖水河畔的景,更能听听陆稼书的故事,感受特有的陆子文化,所以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讲出我们独有的新埭特色。”泖水少年宣讲团成员陈思琪说,作为泖水畔的少年他们始终用自己的语言宣讲党的理论知识、讲出隐藏在泖水河畔的千年文化底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新时代好少年的信仰。
“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廉’的陆稼书是我们新埭先贤,其为官两袖清风、造福一方,做人刚正不阿、惠及乡里,他留下的家风更是延续至今,仍为后世所传颂,也是我们如今立身立业、报国爱家乡的重要指引。”新埭镇党委委员沈淑颖说,陆子文化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正与“浙江有礼·报本平湖”市域文明新实践不谋而同,特别是爱国敬业、重信守诺、和谐友爱等陆子文化内涵经过多年积淀,早已与新埭镇的政风、乡风和民风相互融合,成为“敬有礼”“信有礼”“亲有礼”等有礼文化的新埭实践,成为了新埭人骨子里的文化遵循。正因如此,新埭镇将“稼书有礼 礼润泖水”作为镇域文明新实践品牌,传承陆子文化,推动文明实践,同时结合暑期“春泥计划”,举办有礼亲子研学,开展有礼课堂等,让大家在深学践悟中感悟泖水精髓。泖水少年宣讲团就是其中的一个抓手,通过少年们的小力量推进社会的大文明,带动更多的人走进泖水文化、了解泖水文化、践行泖水文化。
要让人民有信仰、社会有力量,必须要有文化指引。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才能将文化传播得更深更远,凝聚起有礼之魂。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必须积极创新方式方法,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泖水少年团接上了新时代的接力棒,稚嫩童音也凝聚着新埭本土文化的春风化雨;一口土话,几只凳子,兴旺村的“毛婶婶宣讲团”入户做宣讲,把宣讲搬到“家门口”;“剪纸传情”的民间艺人于照法用一幅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剪纸作品,宣传党的精神;搭乘吴明方的“免费公交车”,村民在乘车途中的“碎片化”时间中倾听“微党课”;疫情时期,浙沪两地的宣讲员们依托新媒体开设“云上课堂”,采用线上线下宣讲来学习传播精神,让宣讲“声”入人心……群众在哪里,宣讲的声音就传递到哪里,立足一线视角、联系乡土实际,新埭镇丰富传播手段、创新话语表达、让百姓自愿参与宣讲、聆听党的精神,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深入基层、落地生根。
一支支扎根在乡村、活跃在基层的宣讲队伍第一时间把党的理论政策传到群众身边、第一视角讲述了新埭本土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一声声乡音中更能感受到泖水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更能深刻理解为何“敬”、何为“信”、如何“亲”的时代意义。
一村一品,筑牢文明基石
“周六见”是新埭镇大齐塘村志愿者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不仅是“周六见面”,也是一次美好与温暖的相聚。每个周六志愿者们就会准时出现在村里的“乐享加油站”,到街头巷尾、党员先锋站、老年活动室等,为困难老人提供便民服务、为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援助,是新埭镇文明实践中一抹亮丽的风景。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脚步就延伸到哪里。“‘乐享加油站’主要为低收入人群、困难老人提供便民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新埭镇大齐塘村党委副书记缪露萍介绍道。为此,他们利用党员群、网格群等平台招募了一支数量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精准对接需求,加大服务供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乐享加油站”将目光聚焦于村中困难大学生和失业青年,每周六志愿者们来到“加油站”帮助了解就业需求,提供就业指导,并与企业联系对接,力争让每一户困难家庭的劳动力都能够发挥所长、勤劳致富。目前已有4名失业青年获得就业机会。在今年的中秋民俗文化会上,新埭镇也为大齐塘村浙风十礼代言人颁发了最美模范家庭、最美志愿者、最美匠心人,以典型示范带动最美实践,让文明浸润每寸乡土。
“共富路上是你们拉了我一把,我不仅不能掉队,而且还要加快脚步迎头赶上!”曾经受助的村里大学生小香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志愿活动还融入“志愿时数”积分制度,开创“公益+爱心”双积分模式,同时在大齐塘村开设了全市首家“众筹+温暖超市”,志愿服务积分可在“超市”内兑换电饭煲、大米等日常用品,通过积分的一加一减,激发大家守望相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践行“帮有礼”,唤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活动中来,走出一条重塑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的新路子。以文明浸润乡风,以乡风助力文明,在打造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文明品牌时,也助力实现共富路上的“众筹”梦。
守望相助,共建文明,是新埭人民刻在血脉肌理的文化符号。不仅是大齐塘村,在新埭镇,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一村一品一文明,旧埭村围绕村内花卉特色产业,由村班子成员和志愿者共同组成了花卉志愿服务团队,对村内的花卉企业做好基地用地保障、完善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沟通协调农用设施等服务,助力村级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虹桥景苑社区以“文明微管家”为抓手,引导微管家们走进网格、走进居民家中,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聚民心,在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工作中成为了党委政府工作中的好帮手……走在新埭镇的街头巷尾,“帮有礼”随处可见,“一村一品”的文明品牌越发明显,群众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点滴“文明力量”汇聚成为“文明新埭”。
一个个志愿项目、一次次暖心服务、一桩桩惠民实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起党群同心、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知行合一,践行文明风尚
“你好,我们是‘文明餐桌’劝导队,现在我们都倡导文明就餐,聚餐过程中要主动使用公筷公勺。”“就餐的时候,点菜要按需,用餐要光盘,剩菜要打包。”……近日,由新埭镇文明办、市市场监管局新埭分局联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组成的“文明餐桌”劝导队来到了餐饮店铺较为集中的新南路上开展“文明餐桌”倡议行动,播洒文明,践行有礼。
当天,“文明餐桌”劝导队走店铺访居民,既挨家挨户开展发放《“文明餐桌”倡议书》、张贴勤俭节约贴纸和公筷公勺宣传海报,也与群众面对面宣传文明餐桌的相关礼仪,推动餐桌有礼深入人心。“小餐桌蕴含大文明,我们从去年开始就组建了‘文明餐桌’劝导队,每月定期开展文明劝导,既是宣传也是服务,希望以绵绵之力铸久久之功,将文明厚植群众心田。”沈淑颖说,目前,劝导队已走遍了新埭镇的学校、企业食堂及大小餐饮店铺,有礼之行遍布全镇,有礼观念家喻户晓,“餐有礼”的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文明浸润,知礼向礼。“不学礼,无以立。”要让文明成为根植于大家心中的自觉行为,必然要做深做实“学”的文章。“我们以文明为指引,以‘学有礼’为抓手,从干部和群众两个维度开展好文明有礼的学习,让学礼、知礼成为一种习惯。”沈淑颖说,一方面,新埭镇在周二定期开展“泖水有礼讲堂”,动员全镇干部开展省党代会精神、数字化改革、未来乡村等理论学习,奠定干事创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三hui一课”,全面开展好人典型选树,即开展“好人会”,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老组长推荐好人线索;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置“好人汇”专栏,宣传新埭好人事迹;创新“好人惠”,在虹桥景苑社区和星光村等村社区实施文明积分超市项目,让好人好事有回应;设立“好人微课堂”,宣讲好人事迹,涵养“好人”生态,在全社会营造起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文明无言,行胜于言。文明是否有礼,关键在于“行”,检验有礼的最终落脚点是每个人要成为文明的主人。如今在新埭,细细品味这里的一言一行,就会发现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随手做志愿、垃圾要分类、邻里讲和睦、办酒不铺张等文明好习惯随处可见,有礼之风愈演愈盛。文明之风劲吹,文明之花才能常开。为了让更多人参与新埭的发展,近日新埭镇还推出了“花young新埭 乐游有礼”亲子游线,串连玉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千亩花卉产业园、老街古宅、稼书故里等有礼示范点,形成有礼风景线,打造多元化迭代升级新样板。在这条游线中大家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花卉产业,感受陆稼书的家风家训,体验中医药研学活动等,更是积极践行“十礼”,以文明为伴,爱花更护花,在“乐有礼”的同时,还创新打造了花卉公益集市,游客购花的收入全部用于帮扶低收入家庭,助推共同富裕,让旅游更文明更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