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黄雨欣
通讯员 陈正其
本报讯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挽救白血病等重症血液病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不久前,在杭州医院的干细胞采集室内,捐献者殷宝佳的血液在机采下不断地奔涌、回流。四个半小时后,一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造血分离机中被取出,170CC的生命“种子”将立刻启程送去远方,为那名不曾见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乍浦镇的殷宝佳也成为了我市今年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1年至今,我市已有13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案例。13例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它的背后还有我市近1000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从加入资料库到成功捐献,有人等了5年,有人等了9年,还有人仍在等待……在非血缘关系中,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率很低,仅为几十万乃至百万分之一,这个概率让人一等就是好多年。“我清楚地记得2017年的4月8日,我从一名普通献血者变成了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从那天起我就盼望着能真正帮助血液病患者战胜病魔的一天,这一天我等了5年。今年6月,我终于接到了嘉兴市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我,我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筛配型成功了,问我愿不愿意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去救助患者,我马上答应了下来。”殷宝佳说。
在我市,浙江省第一例女性造血干细胞二次捐献者新埭女孩小吴;我市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时年仅21岁的大学生曹世纪;我市首例新居民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传科……捐献者的队伍正在越来越大,他们不分年龄,来自各行各业的好心人,拿出“生命的种子”,带去生的希望。
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案例代表着12条生命的重生,而那1000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正成为那些仍在病榻上饱受血液病折磨患者的希望。每一个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都时时刻刻盼望着接到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希望听到电话那头传来配型成功的好消息。“在确认筛查志愿者捐献意愿等基础上,排除存在犹豫或者家庭不支持的志愿者,近年来,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人数从八九十名,到近百名,呈现增长趋势。”平湖市红十字会业务科科长冯耀说。我市红十字会自2011年启动造血干细胞工作以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宣传,让更多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科学的认识,为捐献者与受赠者之间搭起爱心“桥梁”。
“捐献我的造血干细胞,能让对方大概率地活下去,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分之一的概率落在我头上,我真的觉得义不容辞。”殷宝佳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