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居丹荔
通讯员 倪 颖
本报讯 日前,记者走进农开区(广陈镇)的嘉兴蓝城春风江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植物工厂,公司技术主管姚元恒正在查看育苗箱内的蔬菜秧苗长势。在这个育苗箱里,蔬菜秧苗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光几项生长元素全部都是智能化控制,一年一个人就能培育出上百万株蔬菜秧苗。
“传统育苗一亩地一年能种到3茬,但是在我们的植物工厂里,一年能种12茬。每亩产量直接提高6到8倍。此外我们的产品走高端市场,亩均产值比以前提高了10到20倍。”姚元恒说,自从入驻农开区(广陈镇)以来,公司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了70%的用工量,提高了生产效益。
2017年11月,广陈镇成立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借鉴工业发展理念,建园区平台、抓招商引智。截至目前,已引进国内外高科技农业产业项目40多个,总投资近50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20多人,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2021年,农开区农业增加值可比增长4.5%,高出嘉兴全市2.5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项目的落地,将资源资产增值收益和就近就业岗位机会更多地留在了当地,目前在农开区(广陈镇)落地的农业项目已经为当地农民新增了800多个就业岗位。自从蓝城落地广陈镇,龙萌村村民李永发就在这里找了一份工作,每个月三四千元的收入让他十分欣喜。“没有这份工作之前,就在自己家的田里搞种植,每年种一季水稻一季油菜,一亩大概收入500多元,现在在蓝城工作,收入可比之前高了太多。”李永发说,和他一样在当地的农业项目工作的同村村民还有很多,大家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新型农业产业的落地,不仅吸纳当地村民就业,增加了劳动收入,还向周边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户输出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广陈镇泗泾村村民薛志水就采用了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水肥一体化技术,12亩大棚蔬菜的收入比之前提高了不少。“我们用了水肥一体化的技术,节省了一半左右的人力,且能够实现精准施肥,产量也有了提升。比如1亩地的西红柿平均要多产出1000斤左右。”薛志水告诉记者,通过水肥一体化的设施以及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亩均增收能够达到1000元左右。
据悉,在产业项目上工作的薪资、自家土地流转的租金以及强村项目的分红,农开区(广陈镇)借助于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已经为当地农民新增综合性收入5000多万元,农民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9.5%以上。农业的提质增效,也让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有了更多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