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良
我离开故乡平湖已经46个春秋了,“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离家愈久,乡愁愈浓。我的“乡愁”中最浓郁的要数夏日空气中飘荡着的有关西瓜滋味。总记着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西瓜园》——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这几句诗展现了好一幅西瓜园的美景。依然记得每到西瓜收获的时节,故乡的沃野上随处可见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藤蔓,朵朵黄色小花可能就蕴育着一个个大西瓜。那些农民伯伯、叔叔在瓜田里忙碌的身影,还有看到田园里滚圆的西瓜,张张笑脸充满着丰收的喜悦。那时家家户户屋子的阴凉处,甚至是床底下都堆满了西瓜,而桌子上、菜刀上、砧板上、庭院里、空气中,处处都弥漫着西瓜的味道。
西瓜清爽解渴,味道甘甜多汁,是最好的消暑解渴良品,而由于价格低廉,种植广泛,深受农民和消费者的喜爱。西瓜又是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这一年农民的生计如何,经济收入好不好,往往取决于西瓜的收成。若因气候等原因导致西瓜收成差,当年肯定没有多少经济收入了。西瓜上市时,平湖城关的南门、北门、东门、西门的河滩上,都会有几十条卖西瓜的农船,市民们涌向市场,卸船装袋的、选瓜谈价的、打秤收钱的,真是热闹非常。
西瓜可是农民夏天待客的佳品,每当有来客,必先到田里摘几个最大最好的瓜招待客人。记得“文革”前夕,曾在我们村搞“四清”运动的李同志回村看望社员,社员们就到田里摘了许多西瓜。有马铃瓜、解放瓜,有麦柴黄、传统红。人们还会把西瓜沉到井里,起降温作用,因为从水井里捞起来的西瓜必定冰爽香甜解渴,而且一起吃瓜的那景象就像过节日一样热闹,我至今记忆犹新。
孩童时,我一边看着父辈们在西瓜田里辛勤地忙碌,一边好奇地问这问那。比如,麦子还没成熟西瓜苗为啥已经种上了?瓜苗为什么要盖塑料薄膜?瓜田为什么必须施鸡棚里的鸡屎肥而不能施化肥?西瓜瓤为什么有红有黄等等,父亲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
一次,随母亲到瓜田,看到一个个鸡蛋般大小毛茸茸的小西瓜,用手指指点点,告诉母亲这里有一个而何处又有一个。母亲便提醒说,不能用手指小瓜苗的,一指,这个瓜就长不大会烂掉。我似信非信。母亲还说种的南瓜、冬瓜、黄瓜等小瓜秧,也不能用手指指点点。后来我曾偷偷地做过实验,经我指点过的瓜秧子,确实有许多都死了,却不敢告诉母亲是我指点过才死的。至今我都弄不明白其中的玄机,是科学还是迷信?!
大集体生产队时,社员们总是把最好的西瓜首先销往供销社。分到社员家里的总是那些小的、生不生熟不熟的甚至是“坏密萝”(平湖方言,指长得不周正)的,或者是最后的收藤瓜。虽然当时我没能理解为什么要把最好的西瓜上缴国家,也没有高大的爱国情怀,但大家还是觉得如上缴公粮一样的天经地义,有着把上好的西瓜交给国家的农民朴素的想法。
平湖西瓜有相当长的种植历史,据说在明朝年间,平湖西瓜就因甜美多汁,被列为朝廷贡品,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瓜”。也曾经风靡上海滩,享誉海内外。20世纪30年代,上海有四大西瓜市场,那就是十六铺、白渡桥、老闸桥和新闸桥,而平湖西瓜就在那里占据了最大的份额,而且当时的《申报》就常刊登平湖解放瓜、三白瓜的广告。
西瓜一身都是宝,除了解渴止热,其药用价值也很高。其中以西瓜制成的西瓜霜与西瓜翠衣最为有名。西瓜霜可治疗喉风、喉痒、口疮、咽痛等症;西瓜翠衣有清热解暑、止渴利尿的功能,可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病等。
当地政府充分利用这张名片,1991年平湖撤县设市至今,几乎每年都举办与西瓜灯有关的节庆活动,不断传承和发扬多姿多彩的平湖文化元素。灯节期间,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西瓜灯大放光彩,以此引来了大量的游客,而国内外的投资也是直线上升,大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让人自豪的平湖西瓜还是交友的名片。我在外地初次认识的朋友,当知道我是平湖人时,必然会提到平湖的西瓜。据我所知,平湖很早就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西瓜之乡,而2001年,平湖则被当时的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西瓜之乡”。名为“金平湖”的西瓜,2004年荣获“浙江省十大优质品牌西瓜”称号,并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只是最近这二三十年来,我们平湖本地原产的西瓜在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在减少,取而代之的品种则异军突起,如新疆8424西瓜及其衍生品、改良品种已多年来占据着市场的霸主地位。前几年我回乡探亲,那片熟悉的土地已由台州的种瓜大户承包,品种也是外地引进的,传统的解放瓜、三白瓜等当家品种有销声匿迹之忧。但庆幸的是,近来得知,一些原本的当地瓜种,又已在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长势喜人,有些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对于我们这些离开故乡几十年的游子来说,西瓜渐渐成了心头抹不去的乡愁,每到西瓜大量上市时,这种乡愁会愈加浓烈。也更值得游子们庆幸的是,近年来,平湖市政府越来越重视这张金名片,在开发培育新品种、改良品种等方面已投入大量的资金,为重振平湖西瓜的雄风群策群力。
愿平湖西瓜这张金名片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