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让生活更美好,公民的科学素质是持续加码城市发展的主动能、强势能。
以市域为中心、镇街道为重点、村社区和学校等为主阵地的全域科普体系雏形初现,科普种子正遍撒金平湖大地,不断扎根成长。
市科普活动中心、中国航天科普馆、市科技馆……已经建成或正在规划中的科普场馆,极大扩充了科普阵地,让科普有了“根据地”。
“航天科普”“小小科学+”“科普万家拉力赛”“政协委员讲科普”“金平湖博士科普团”……多个本土特色化科普品牌正茁壮成长,擦亮了我市科普工作的“金名片”。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谱写新篇。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科普工作,尤其是开展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来,通过创新科普方式、强化阵地建设、打造科普品牌,实施“345”(三大机制、四大工程、五大行动)创建工程,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品牌科普活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参与科普活动的人数不断攀升,全域科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科技创新无止境,科学普及不止步。“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活动是新时代全面推动我市科普工作的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措施,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市科协主席林士良说,科普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面向美好未来,播下科学的希望种子。
全领域行动 拓展科普新路径
【看点】
5月21日上午,我市“政协委员讲科普”首场活动顺利举行。活动以“是辐也是福——辐照技术助力疫情防控”为主题,由市政协委员、浙江韩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恩锋进行专题宣讲。汪恩锋委员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生动风趣的语言,将辐照的种类、来源以及辐照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科普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活动现场还出现了一位重量级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放射化学家柴之芳。小朋友们通过视频连线,与柴爷爷进行了互动交流,聆听柴爷爷分享他和核的故事。
据了解,我市在全省首创“政协委员讲科普”这一特色载体,厚植科技工作者服务社会、服务科普责任情怀。并及时提炼固化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在打好科技自立自强“主动仗”的同时,积极履行科学传播社会重任,增强科创维度,并推动高能级、高质量的创新要素向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的科普资源转化,不断夯实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增强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盘点】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所以,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我市在奋力推进金平湖新崛起的征程中,着力推动科普事业持续深入发展。“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尤其是启动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来,从资源、力量、制度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市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让科普工作更加有制可依,我市连下“先手棋”,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写入《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成立了市公众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并出台了《平湖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了《2022年平湖市公众科学素质工作要点》等文件,把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特别是在决定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后,我市还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平湖市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科普合力,着力解决“有人管”“有人干”“有保障”等问题,确保创建工作落地落实。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我市积极营造科普新生态。除了将科普工作纳入2022年度镇街道工作目标绩效考评,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指标同考核、同奖惩。我市还每五年开展一轮“平湖市十佳科技工作者”评选和表彰活动,选树先进,形成争先创优氛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从1993年开始实施的“金桥工程”,已连续实施30年,有力地服务了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2021年项目经费达到40.5万元,共实施65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8个。同时,“十佳科协组织”“十佳科技追梦人”“十佳科普之星”等评选活动也定期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科协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活力。此外,市教育局开展的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市总工会开展的“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大培训活动等,由市公众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举办的相关科普活动,也被列入年度工作和表彰、奖励范围,有效提升了我市创新创造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高度重视对重大风险的防范应对,推动应急科普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与日常科普同频共振。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平湖市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的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的出台,我市的人民团体、专业机构、新闻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公众对于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意识和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在承接应急志愿服务省级试点之后,我市在召开应急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的基础上,还出台了《平湖市应急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机制》《平湖市核酸检测应急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平湖市防汛防台应急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文件,努力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应急志愿服务队伍。
全地域覆盖
开辟科普新阵地
【看点】
走进位于独山港镇赵家桥村的中国航天科普馆,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和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以及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和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详实而生动的展现。
据悉,我市与航天结缘已有30年历史,缘起于由姚爱英老师发起的“不追歌星追科星”活动。30年来,在相关院士专家和上级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下,我市不断深化拓展“学科星”教育内涵和外延,并建成中国航天科普馆,承载了平湖市青少年30载“不追歌星追科星”的航天情杯,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地方馆参与了“天宫课堂”第一课活动,成为航天科普的重要宣传阵地。自开馆以来,这里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的参观者,更于今年成功入选首批浙江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有力促进了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弘扬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
盘点】
科普工作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打造全域阵地更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现实需要。
为了拓展科普渠道,我市全力整合“1+8+113+26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阵地科普宣传作用,“科普万家”成为首批入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品牌,各镇街道依托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多样化、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科普事业发展,按规定安排经费给予保障。在今年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科普经费安排继续保持增长,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林士良说。正是有了经费上的支持,有关科普场地场馆的建设也未曾停歇。同时,市科技馆建设也提上了议程,选址在南市新区明湖科创岛,规划面积1.3万平方米,现已进入设计阶段。
每到周末,市科普活动中心内总是人头攒动,科学魔法秀、科普大篷车、科普研学等活动都会在这里定期开展,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参与。除了市科普活动中心这一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之外,通过持续的建设,我市现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4家、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家、省院士科普基地1家、地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4家、地市级科教融合试点学校3所。此外,还建有依托于“科普e站”的网上群团之家,以及“今平湖”APP“拥抱星辰 科普万家”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云社区等两个网上特色科普阵地,科普传播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全民齐共享
开创科普新局面
【看点】
7月19日上午,“大博士牵手小博士 共助科技自立自强”金平湖博士科普团成立仪式在我市毓秀小学举行。
仪式结束后,还举行了金平湖博士科普团活动展。“小朋友们,这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再生环保纸,原料是回收来的旧包装纸,而且是1比1产出,完全没有浪费。”“孩子们,这是我们的混合热脱附设备,可以生产有机土壤。”“你们看,这是超疏水土,泡在水里一样保持坚硬。”……活动现场,浙江荣晟环保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叶青、疏科纳米疏水科技(嘉兴)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永生等6位博士科普团成员,以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向现场的孩子们传播着各自领域的科技知识。
“双减”之下,金平湖博士科普团的成立,为我市中小学生送上学业之外、来自科学世界的乐趣与启蒙,有效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盘点】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科普工作不是“一家之责”,也不可能仅靠“一己之力”,需要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当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共同发力,方能构建起科普工作的‘四梁八柱’,营造科学普及工作的最优社会氛围,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行稳致远。”林士良表示。
近年来,我市积极健全科普组织网络,形成了市级、各镇街道、村社区的“纵向到底”的基层科普组织网络。镇街道党群副书记分管科协并主抓科普工作,并吸纳“三长”(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到科协兼职。全市所有的村社区均成立科普协会,打通科普工作者与群众之间“最后一公里”服务。目前,全市44所中小学均配备科学教师或科技辅导员;全市8个涉农镇街道建有农业专业技术协会14个,均已入驻智慧农技协平台。
在我市科普工作稳步推进的这些年里,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不可忽视,那就是我市的科技志愿服务队。据统计,截至目前在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注册的总人数已达2169人,其中市科技志愿服务队人数1071人。依托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我市持续多年组织开展以“科普万家”为主题的全市性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我们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为主要节点,每年在村社区、企业和学校组织开展不少于100场的各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这些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百科荟”“版图印记”“田园科智慧”等一批具有乡镇特色的科普品牌。市公众科学素质工作成员单位还纷纷出台相关表彰奖励文件,激励科技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志愿服务氛围。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市传媒中心全媒体平台、《南湖晚报》、“读嘉”APP、“科普平湖”微信公众号、移动科普短信平台、平湖政务微信矩阵等主流媒介的科普宣传,定期发布信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宣传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积极开展流动科技馆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弥补辖区科普资源的不平衡,丰富科普工作形式,实现科普资源共享。据统计,2020年流动科技馆进入4所学校、8个镇街道及村社区,受众5000余人次。2021年进入9所学校,受众1万余人次。
做好科普工作关键是惠及群众。近年来,作为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各成员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科技局等立足各自优势资源,结合全民营养周、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宣传节点,组织开展相关社会科普活动。与此同时,各类社会力量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其中大众科普活动中心常年开设“周末科普课堂”“科普创新课堂”“科普夏令营”等项目,每年受益人数达2万多人次;靓典科学实验室每年在全市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20多场,受众1万多人次;对接上海科普志愿者协会,近年来在平湖开展科普漫画大赛、STEAM课程建设等活动;与嘉兴乐享自然户外活动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全市科普教育基地资源组织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大联合、大协作”的大科普工作格局成效凸显,科普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为平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科普之树正在结出累累硕果。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不断完善新时代科普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科普工作高质量纵深发展,进一步形成社会参与度高、科技含金量足、群众感知度强的全民科普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