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中国平湖西瓜灯文化节

一粒稻米集成生态之路

——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景”这边独好系列报道(三)

■记 者 黄雨欣

通讯员 夏竞舟

本报讯 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得稻家庭农场内,无人机在农田上方施肥,绿油油的稻田里水稻像整整齐齐的小士兵,长势喜人,一场承载农民丰收的幸福梦正在稻田间展开。

农业作物种植,与天、与地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前两个月连续高温,使得稻苗发育迟,生长缓慢,抽穗期比以往推迟了一个星期。”但张良杰对自家农场的稻谷产量仍旧充满信心。

除了高温天做好了水稻田的日灌夜排、深水降温,实际上,张良杰最大的底气来自于眼前一排排整齐的、间隔相同的秧苗。“今年我们购置了新的农业设备,为插秧机装上了北斗导航系统。”张良杰说。“通过北斗卫星控制,设置好路线后就可以进入自动驾驶模式,仅需一人及时补秧。”装上北斗导航系统,插秧机有了“聪明大脑”,摇身一变成了无人驾驶插秧机。这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秧苗质量,助力水稻增收增产。张良杰告诉记者,每株稻苗间距20-30厘米最有利于水稻生长,机械化种植能够精准地控制这个距离,也可以避免将近70%的草害。统一的机插秧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也成为一个定式,更加方便开展科学化的管理,让提高米粒结实率、千粒重不是幻想。

无人机施药、无人驾驶机插秧……这些机械、技术让农业生产告别“靠天吃饭”的艰辛和粗放,实现精准种植、效率作业,将粮食生产更多地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数字化机械技术的运用蕴藏着粮食增产的秘密。在稻米产业数字化改造上,我市不断发力,去年开始稻米产业深度融合的探索。开展乡村振兴稻米产业深度融合集成创新示范建设,对示范基地稻米育秧、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改造:建成一个集田间工程标准化、生产技术先进化、管理服务数字化、污染减排生态化、合作模式新型化的“五化”集成示范基地;开展适宜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标准稻田改制工程、高效能智慧农机应用工程、高品质绿色生态循环工程、高能级品牌增效工程、高水平数字赋能工程的“五大”工程,构筑稻米全产业链“1533”体系,不断朝着实现良种促高产、良法促高质、品牌促高效,提升产业档次、提级生态绿色、提速共同富裕的“三高三提”目标奋进。

作为江南“鱼米之乡”,我市多年粮食面积产量均列嘉兴第一,浙江省前列。稻米产业何以如此蓬勃地发展?我市不断抓规划抓重点,编制粮食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粮食全产业链标志性工程,让稻米香飘更远,成色更足。除了开展乡村振兴稻米产业深度融合集成创新示范建设,从2020年开始,我市还谋划粮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并在2021年出台实施“米香振兴五年行动方案”,从耕地、种源、技术、加工、仓储、品牌等11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今年夏收小麦亩产登上“浙江之最”的这片冠军田,让张良杰心里埋下了下一个“浙江之最”——水稻亩产“浙江之最”的心愿。在成片的稻田里这个心愿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清风吹过,稻浪轻摇,正默默孕育着一个个丰收的故事,这个心愿也蕴含着平湖粮食丰产的美好希望。

2022-09-23 ——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景”这边独好系列报道(三)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71581.html 1 3 一粒稻米集成生态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