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旅居东京 心系祖国

——李叔同“美术淑世”事考

■ 秦启明

引言

二十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的弱肉强食下,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为了学习西方,拯救中华民族,在仁人志士的呼吁感召下,中国青年开展了一场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道的留学生运动。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均前所未有。

作为留学生运动中的“弄潮儿”,李叔同于1905年8月抵达东京。1906年9月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修习西洋绘画,至1911年3月毕业回国。试问李叔同是如何在东京探求救国之道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趁应邀参加泉州“第四届海峡论坛”之便,根据姜丹书先生《弘一律师小传》提供的线索:李叔同旅居东京期间,“既精描写,复擅歌咏,更感于异国情调,遂联合留东同学曾延年、李道衡、吴我尊辈,创组春柳社于东京,表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新剧,名噪一时。其献身剧场,不但以风流自尝,且欲以美术淑世也”。姑以“旅居东京 心系祖国”为题,对李叔同“美术淑世”事作番考查,粗疏不当,期盼两岸学者赐教。

1905年8月,李叔同在天津办理完生母王太夫人丧礼,有感“幸福时期已过”,易名李哀,安置下妻儿,遂自天津转赴东京,寻求救国之道。行前填词《金缕曲·将之日本,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表达了此行日本的报国壮志——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一到东京,李叔同呼吸到欧风东渐的新风,目睹日本学习西方已见成效。尤其是西洋艺术,已在日本广为传播,李叔同满心欢喜,期盼中国学习西方,摆脱丧权辱国的境地。与此同时,西方“淑世主义”学说传至日本,于是,李叔同萌发了“美术淑世”的报国初衷。

所谓“淑世主义”,乃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伦理学和社会学学说。由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所提出,后为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斯所发挥。认为对现实世界的一切,既不能全盘肯定,而采取乐观的看法;亦不能全盘否定,而采取悲观的态度;主张逐渐改正现实世界中的缺点。实质上是一种主张渐变的改良主义学说。

李叔同接受西方“淑世主义学说”,决非无本之木。1898年6月,清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启奏:“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下诏明定国是,宣布维新变法。康梁的维新变法之说,表达了清廷朝野“变法图存”的愿望,得到了举国上下热血青年的支持。时年十九岁的李叔同,毫不犹豫赞成康梁之说,谓“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又刻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师”,由衷地表达了对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仰慕之情。所谓“戊戌变法”,实际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与西方“淑世主义”学说,似有相近之处。正因为此,当年在天津赞成“变法图存”的李叔同,很快在东京接受了西方“淑世主义”学说。

所谓“美术”,李叔同分作狭义、广义解。狭义者,包括图画、音乐、戏剧等中西艺术。广义者,泛指世界一切美好事物。他进而详述道——

美,好也,善也。宇宙万物,除丑恶污秽者外,无论天工、人工,皆可为之美术。日月霞云,山川花木,此天工之美术也;宫室衣服、舟车器什,此人工之美术也。天无美术,则世界混沌;人无美术,则人类灭亡。泰古人类,穴居野处,迄于今日,文明日进。则美术思想有以致之。故凡宫室衣服,舟车器什,在今日,几视为人生所固有,而不知是即古人美术之遗物也。古人既制美术之物,遗吾后人。后人摹造之,各竭其心思智力,补其遗憾,日益精进,互以美术相争竞。美者胜,恶者败,胜败起伏,而文明以是进步。故曰美术者,美术之代表也。观英、法、德诸国,其政治、军备、学术、美术,皆以同一之程度,进于最高之位置。总而言之,美术字义,以最浅近之言解释之,美——好也;术——方法也。美术——要好之方法也。人不要好,则无忌惮;物不要好,则无进步。美术定义,如是而已。

那么,李叔同旅居东京期间,又是如何学习西方文明,致力于改良中国社会现状的?

一是撰文倡导西洋绘画。

李叔同抵达东京,通过实地考察比较,发现油画、水彩画等西洋绘画近年在日本开始“发达,进步甚迅”。仅东京出版的日本洋画杂志,便有《洋画讲义》《美术画报》《美术新报》等十余种。另有日本美术协会、日月会、白马会,在上野定期举行展览会。洋画大家三宅克己,远赴欧美,与彼都名画家“究心探讨,其艺以是大成。归国后画名益着,推为水彩画山斗”。东京西洋画教学亦已采用系统科学的教授法。以此对照中国国画,“秩序杂乱,教授鲜良法,浅学之士,靡自窥测”。李叔同意识到当务之急是倡导西洋绘画,通过交流借鉴,不仅可以提高国画的艺术水平,还可以向国人传布西洋绘画。于是,他一面在东京忙于补课,准备报考东京美术学校,一面在东京接连写下了《水彩画法说略》《石膏模型用法》《图画修得法》三文。

《水彩画法说略》前言云:“西洋画凡十数种。与吾国旧画法稍近者,唯水彩画。爰编纂其画法大略,凡十章。以浅近切实为目的,或可为吾国自修者之一助焉。”原文共十章。后因主编回国,《醒狮》杂志仅刊二章。

《石膏模型用法》着重介绍石膏模型写生法。共分四章,第一章石膏模型写生之意义,第二章收藏法,第三章教室之选定及室内之设备,第四章图画之材料。

首章石膏模型写生之意义。指出“普通教育设图画课”,“当以练习目力为主”,“因眼所见之物体,须知觉其正确之形态。此种知觉之能力,为一般人所不可缺。但依旧式临摹之方法以养成此种之能力,至为困难。于是近年以来,欧美各国之普通教育,以实物写生为图画之正课”,盖“因临画之教式,教以一定之描写法”,“能减杀初学者之独创,生依赖定式之恶习惯,且于目力之练习毫无裨益”,故“教学图画者,当确信实物写生为第一良善之方法”。初学“实物写生”,“以单纯之直线、曲线构成之物体为宜。又练习阴影,以纯白色之物体为宜。石膏模型,仿实物之形状,以美妙之直线与曲线构成,其色纯白。阴影处,无色彩错乱之虞。阴阳、浓淡之程度容易判别。故学图画者,当确信石膏模型为实物写生用第一完全之范本”。

《石膏模型用法》分二种,一为模仿古今雕塑名品杰作之复制品;二为作者摹仿实物之创作品。写生练习,以第一种为宜,“因以艺术上之名作为范本,可以养成审美之智识”。

第三是《图画修得法》,这是作者西洋绘画心得。全文包括前言及第一章《图画之效力》,第二章《图画之种类》,第三章《自在画概说》。

前言以中国旅日国画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绘画作了扼要回顾:“我国图画,发达盖早。皇帝时史皇作绘,图画之术,实肇乎是。有周聿兴,司绘置专职,兹事寝盛。汉唐而还,流派灼着,道乃烈矣。顾秩序杂沓,教授鲜良法,浅学之士,靡自窥测。又其涉想所及,狃于故常,新理眇法,匪所加意,言之可为于邑。不佞航海之东,忽忽逾月,耳目所接,辄有异想。冬夜多暇,掇拾日儒柿山、松田两先生之言,间以已意,述为是编。夫唯大雅,倘有取于斯欤?”

首章《图画之效力》,阐明图画之意义与功能:“迨夫社会发达,人类之思想寝以复杂。而达兹思想者,厥有种种符号。思想愈复杂,符号愈精密。厥后代以语言,发为声响,凡一已之思想感情,佥能婉转以达之,为用便矣。然范围至狭,时间綦促,声响飘忽,霎不知其所极,其效用犹未为完全也。于是制文字、尚纪录,传诸久远,俾以不朽。”而随着社会“经岁月而愈复杂者”,“吾人之思想感情,亦复杂日进,殆鲜底止。而语言文字之功用,有时或穷。例如今有人千百,状人人殊。必一一形容其姿态服饰,纵声之舌,笔之书,匪涉冗长,即病疏略,殆犹不毋遗憾焉。而所以弥兹遗憾,济语言文字之穷者,是有道焉。厥道为何?曰唯图画。图画者,为物至简单,为状至明确。举人世至复杂之思想感情,可以一览得之。晚近以还,若书籍,若报章,若讲义,非不佐以图画,匡文字语言之不逮。效力所及,盖有如此”。他提倡工艺美术,谓“夫一叶之绢,一片之木,脱加装饰,顿易旧观。唯技术巧拙,各不相垺,价值高下,爰判等差。故有同质同量之物,其价值不无轩轾者”,故欧美各国“憬然自省,定图画为国民教育必修科。不数稔,英国制造品外观优美,置图画教育视学官,以奖励图画,而法国遂为世界大美术国。其它若美,若日本,佥模范法国,其美术工艺亦日益进步”。

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美术论述。从中表现出李叔同敢为人先,向国人倡导西洋绘画的勇气与胆识。西洋绘画能在中国从无到有,能有今天这样根深叶茂的盛况,当与李叔同早年撰文倡导密不可分。

二是独立编刊音乐杂志。

李叔同缘何创办《音乐小杂志》?尚有多重原因。

系为美术杂志补憾。1905年10月,李叔同曾与留日学友在东京筹编《美术杂志》。未料“规模初具”,日本文部省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中国留日学生闻讯,风潮突起,群起罢课回国。《美术杂志》胎死腹中。李叔同为该刊所写《水彩画法说略》《石膏模型用法》《图画修得法》,也只能交付留学生编刊《醒狮》杂志发表。为补此憾,翌年二月,李叔同在东京独立创编《音乐小杂志》。

呼吁国人纠正流弊。针对国人学习西洋音乐流于皮毛,“学唱歌者,音阶未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又名《兵操》,为沈心工1902年在东京所作乐歌处女作,后风行全国)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弹‘5566533’(为沈心工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首句曲调)之曲”。李叔同以同病者身份,为《音乐小杂志》撰写《昨非录》表示忏悔。呼吁国人纠正流弊,“按唱歌者,当先练习音乐与音程:学风琴者,当先学练习之教则本,此乐界之通例,必不可外者也”。

提倡唱歌用五线谱。鉴于国内所出唱歌书,大半为简谱,“皆不注强弱缓急等记号,而教员复因陋就简,信口开河,致使原曲所有之精神趣味皆失”,对照“十年前日本之唱歌集”,或有用“简谱”。“今则自幼稚园唱歌起,皆用五线谱”。李叔同为《音乐小杂志》撰文《昨非录》指出:“我国近出之唱歌集与各学校音乐教授,大半用简谱,似未合宜。”意在提倡唱歌,用五线谱。

以新理念编配乐歌。1905年在沪编辑《国学唱歌集》,盖因沈心工、曾志忞所编歌集,“佥出近人撰着,古义微言,匪所加意”,乃为倡导国学,而“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或谱以新声,或仍其旧调”。顾名思义,旨在提倡国学唱歌。今在东京耳闻西洋音乐,“新理泉达,瑰伟卓绝”,从中发现音乐的潜在功能:可以“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心情,感精神之粹美”。从此李叔同以全新理念,编配乐歌。除了曲调采用五线谱,还注重词章,注重词曲贴切,注重音乐赋予歌曲的内在美。因感旧编《国学唱歌集》存在不足,“函嘱友人毋再发售,毁版以谢吾过”。

1906年2月,李叔同在东京独立创编了《音乐小杂志》。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办得“小”中见“大”:内容丰富,栏目多样,包括社说、图画、刊图、乐史、乐典、乐歌、杂纂、词府,显示了编者深厚的文化修养。内以李叔同所撰《音乐小杂志序》《乐圣比独芬传》与所作乐歌《隋堤柳》《我的国》为要。

《音乐小杂志序》,作者阐明了音乐观。将“声音之道”,分为“自然音响”与“人为音乐”,强调“人为音乐”具有“美术淑世”的潜在功能:小则可以美化人们心灵,大则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呜呼!声音之道,感人深矣!唯彼声音,佥出天然;若夫人为,厥有音乐。天人异趣,效用靡殊。繄夫音乐,肇自古初,史家所闻,实祖印度;埃及传之,稍事制作;逮及希腊,乃有定名,道以着矣。自是而降,代有作者,流派灼彰,新理泉达,瑰伟卓绝,突轶前贤。迄于今兹,发达益烈。云滃水涌,一泻千里。欧美风靡,亚东景从。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

乙巳十月,同人议创《美术杂志》,音乐隶焉。乃规模初具,风潮突起。同人星散,瓦解势成。不佞留滞东京,索居寡侣,重食前说,负疚何如?爰以个人绵力,先刊《音乐小杂志》,饷我学界,期年二册,春秋刊行。蠡测莛撞,矢口惭讷。大雅宏达,不弃孤陋,有以启之,所深幸也。

《乐圣比独芬传》,全文仅三百字,用精炼的语句,简介德国音乐家贝多芬(1770-1827)的生平业绩。在总结贝多芬严肃认真的创作作风时评说道:“每有著作,辄审定数回,兢兢以遗误是懔。旧着之书,时加厘纂,脱有错误,必力抵之。其不掩己短有如此。”这是近代国人第一篇介绍贝多芬的传记,意义不容忽视。对照文中着重介绍贝多芬的九部交响乐,又在该刊发表木炭画《乐圣比独芬像》,可以看出,李叔同多么期望中国能出现贝多芬式的大音乐家,尽快发展中国的音乐文化。

乐歌《隋堤柳》,由李叔同选曲填词。曲调选用美国近代作曲家哈里·达克雷的圆舞曲歌曲《黛西·贝尔》,原曲至今仍在英美流行不衰。歌词后附有一段按语,表达李叔同以全新理念编配乐歌:“此歌仿词体,实非正轨。作者别有枨触,走笔成之,吭声发响,其音苍凉,如闻山阳之笛。《乐记》曰:‘其哀心感者,声噍以杀’,殆其类欤?”全曲在四三节拍轻盈起伏的曲调中,通过速度、力度的变化,唱出了歌者怀念“隋堤衰柳,江山非旧”时的感慨之情——

甚西风吹醒隋堤衰柳,江山非旧。

只风景依稀凄凉时候。

零星旧梦半沉浮,

说阅尽兴亡,遮难回首。

昔日珠帘锦幕,有淡烟一抹,

织月盈钩。剩水残山故国秋。

知否,知否。

眼底离离麦秀?

说甚无情,情丝踠到心头。

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

深愁浅愁难消受,

谁家庭院笙歌又。

乐歌《我的国》,也由李叔同选曲填词。原曲系1904年5月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米次郎于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举办唱歌讲习会时授课教材。全曲以缓慢庄重的四四节拍曲调,唱出了上世纪初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声——

东海东,波涛万丈红。

朝日丽天,云霞齐捧,

五洲惟我中央中。

二十世纪谁称雄?

请看赫赫神明种!

我的国,我的国,

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是加盟随鸥赋咏汉诗。

李叔同在东京“美术淑世”的第三件事,是加盟“随鸥吟社”,赋咏汉诗。李叔同此举决非热衷于赶时髦,迎合日本汉诗的潮流,而是有感国人轻视词章,不学之徒数典忘祖。

李叔同抵达东京,考察“日本唱歌”,发现“日本作歌大家,大半善唐诗”。日本乐歌“词意袭用我古诗者,约十之九五”,但回看“我国近世以来,士习帖括词章之学,佥篾视之”,及至“西学输入,词章之名辞,几有消灭之势”,致使“不学之徒”,“诋諆古典,废弃雅言。迨见日本唱歌,反啧啧称其理想之奇妙。凡我古诗之唾余,皆认为岛夷所固有”。为了匡正此弊,倡导词章,李叔同除了用传统词章编配乐歌,还积极参与“随鸥吟社”的汉诗活动。这个诗社是由日本汉诗人大久保湘南等发起、1904年成立的日本汉诗社团,宗旨是“重振已坠入衰途的日本汉诗文创作”。社名“随鸥”,取我唐代诗人李白《江上吟》“海客无心随白鸥”句。每月举行例会,编印社刊一期。李叔同以中国诗人“李哀”为名,赴东京神田偕乐园,出席“随鸥吟社”举行的副岛苍海等十名士追荐大会。面对日本汉诗人当庭一一赋咏汉诗,如此酷爱中国古典诗词,李叔同有感而发,乃作《东京十大名士追荐会即席赋诗》,悲叹“千年旧学半尘埃”,期盼有志“男儿奋袂来”——

(一)

苍茫独立欲无言,落日昏昏虎豹蹲。

剩却穷途两行泪,且来瀛海吊诗魂。

(二)

故国荒凉剧可哀,千年旧学半尘埃。

沉沉风雨鸡鸣夜,可有男儿奋袂来。

由此而起,李叔同又在《随鸥集》相继发表了《朝游不忍池》《醉时》《春天》《昨夜》等等,或抒发海外游子的乡愁,或对故国表示深深眷念,或对祖国山河破碎表示忧虑。如《朝游不忍池》云——

凤泊鸾飘有所思,出门怅惘欲何之?

晓星三五明到眼,残月一痕纤似眉。

秋草黄枯菡萏国,紫薇红湿水仙祠。

小桥独立了无语,瞥见林梢升曙曦。

如《醉时》云——

醉时歌哭醒时迷,甚矣吾衰慨凤兮。

帝子祠前芳草绿,天津桥上杜鹃啼。

空梁落月窥华发,无主行人唱《大堤》。

梦里家山渺何处,沉沉风雨暮天西。

值得一提的是,1906年7月,李叔同在报考上野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毕,乘轮返回天津探亲,目睹津门已被列强划为租界,竟有国人歌舞升平,无动于衷,乃以“李息”为名,填词《喝火令》,哀叹“国民之心已死”,从中表达了诗人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悲愤之情——

故国鸣鹈鹆,垂杨有暮鸦。江山如画日西斜。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纱。 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 洛阳儿女学琵琶。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

通过上述诗词考查足以表明,李叔同身处异国,仍念念不忘倡导日益衰微的“词章之学”;李叔同身处异国,仍念念不忘用诗词呼唤国人奋起救国。而这些,都是李叔同内心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真实流露。

四是创春柳社倡导新剧。

1906年冬,李叔同、曾延年有感“祖国文艺之堕落,亟思有以振之”,在东京宣布成立“春柳社演艺部”,共同探索中国新(话)剧表演艺术,并发布《春柳社演艺部专章》,宣布以“研究学理,练习技能。开通智识,鼓舞精神”为宗旨。规定每年春秋举办演艺大会两次。消息传出,我留日学生黄二难、唐肯、孙宗文、谢康白等率先响应入社。

1907年1月,日本各报刊载中国徐淮地区突患水灾,谓“饥荒惨状极为严重,如不迅速设法救济,每周必将产生数千饿殍”。李叔同、曾延年急同胞之急,代表春柳社在东京留学生会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筹备赈灾义演。2月11日,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发起,于东京骏河台中国留学生会馆青年会大礼堂举行“救济祖国两淮地区水灾慈善音乐会”。李叔同、曾延年应邀率领春柳社赴会公演《茶花女遗事》中临终一幕。李叔同以艺名“息霜”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到场的中外观众多达“二千人”,义演收入千余元悉数寄回国内赈灾。

帷幕拉开,李叔同化装登场:白衣长裙,束腰披发,两手抱头,双眉紧缩,好一副茶花女自叹命薄的形象!台下掌声雷动,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日本戏剧界元老松居松翁在《芝居杂志》发表评论《对于中国戏的怀疑》云:“中国的俳优,使我最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他所组织的春柳社剧团在东京上演《茶花女》一剧,实在非常之好。尤其是李君的优美婉丽,决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我看过演出以后,感到十分兴奋,竟跑到后台和李君握手为礼了。李叔同君的确已在中国放了新剧的烽火!”

春柳社首演《茶花女遗事》获得成功,在东京学界广为传诵。中国留学生陆镜若、任天知、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庄云石等纷纷加盟,另有日本、印度等国学生入社。后来李叔同、曾延年领导的春柳社假东京本乡座剧场举行“丁未演艺大会”,公演曾延年改编、藤泽浅二郎导演、李叔同任舞美的新剧《黑奴吁天录》。《黑奴吁天录》原系美国斯陀夫人所写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主题是宣传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主张废除黑奴,曾在美国历史上产生重要作用。这也令李叔同、曾延年意识到改编《黑奴吁天录》并将之搬上舞台的意义:“作品中帝国主义迫害黑奴”的残酷往事,足以引起人们“联想到帝国主义惨无人道迫害华工的现实”,以期“引起公众舆论的同情和支持”。通过舞台“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发出撼人心肺的呐喊,以唤起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勇于“争取民族的自由”!因此改编时,编剧有意识地将原著解放黑奴易为黑奴杀死奴贩逃跑,暗示被压迫者奋起反抗。李叔同除了饰演剧中的爱美柳夫人,还担任该剧的舞美设计。

春柳社首演《黑奴吁天录》,在日本观众中引起轰动,“不到一小时,剧场三千多座位已全部客满”。面对“门口挤满恳求入场的观众”,剧场“只好在包厢空处和座位两廊”增设站票。演出第二天,东京的《每日新闻》《万朝报》《朝日新闻》等报刊纷纷刊文赞扬。如日本戏剧评论家土肥春曙在《戏剧记》中写道:“我对各位先生的戏剧表演深感敬佩。总之,各位先生的表演,是我国的票友戏所不能同日而语的,远远超过了高田、藤井、伊井、 河合等日本新派剧,其演技方面也远胜于他们。”

春柳社将《黑奴吁天录》改编搬上舞台,在日本剧坛也属于创举。全剧的思想性、斗争性更是日本新派剧前所未有,因而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终场黑奴暴动,令被压迫者扬眉吐气,大快人心,也令当时的中外反动派胆颤心惊,坐立不安。那时面对同盟会酝酿革命的清政府,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因此,就在《黑奴吁天录》公演后,清廷驻日公使馆便奉命进行干涉。春柳社尽管处境维艰,但在李叔同、曾延年的领导下,仍坚持公演了《相生怜》《画家与其妹》《新蝶梦》《鸣不平》《热血》《不如归》等独幕、多幕剧,但最终仍是被迫终止活动。然而春柳社点燃的话剧烽火,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而中国之有话剧,中国话剧之有今天,与李叔同当年在东京的戏剧活动密不可分,人们将永远怀念作为话剧先驱者的李叔同。(注:本文作者为弘一大师研究学者。本报有删节。)

2022-09-05 ——李叔同“美术淑世”事考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65512.html 1 3 旅居东京 心系祖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