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昊玥
本报讯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完善“一个平台、多元协调”的社会治理平湖样板,持续深化“三解”纠纷调处模式,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诉前调解工作成效明显:2022年1月至6月,社会治理中心共计受理法院诉前引调案件1612件,较去年同比增长45.62%,其中调处成功998件,全市诉前调解成功率位列全省第一。
近日,市民郭先生特将一面写着“怀爱民之心 办利民之事”的锦旗送到我市社会治理中心。原来,郭先生和一群朋友是做运输生意的,去年,有人欠了他们一笔运输费,直到今年都没有结清,多次讨要无果后,郭先生来到社会治理中心申请调解。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张明华受理后,仔细询问了事情经过,并第一时间邀约当事人前往矛调中心参与调解。但对方人在外市因疫情原因无法及时赶来。最终,在张明华的积极联络下,促成双方通过“微法院”进行线上调解。双方顺利达成协议,郭先生当日下午便顺利收到了运输费。
该案的圆满解决,正是市司法局全方位推进多元解纷的一个工作缩影。为提高诉调对接工作实效,提高为群众办实事的效率,市司法局持续深化当日解、尽快解、联合解的“三解”模式。对于诉状等法律文书齐全、法律关系清晰的纠纷,立案庭法官现场审核后认为适合先行调解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由综合受理窗口直接“点对点”交办,所有案件当天受理当天交办。今年1月份至7月份,成功化解直接交办的各类诉前纠纷751件,其中当日受理当日化解208件,占比27.7%。对于疑难纠纷,为提升调解效率,我市加强司法局、法院、人调委及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实现纠纷交办、流转“0延迟”,同时强化闭环管理,综合窗口对线上线下所有调解案件全程跟踪。截至今年7月份,成功化解来访纠纷751件,平均结案周期仅为11天。
针对重大纠纷,司法局、信访局、社会治理中心等部门联合组成“专家组”,全程指导确保每一次调解“方向准、措施实、行动快”。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新路径,系统梳理出8起适合调解的历年重大矛盾纠纷积案,通过市场化招拍形式,由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专业法律服务机构,以及经民政局登记注册的调解行业协会、具有调解能力的社会组织或品牌调解工作室领办调处。截至目前,已有2起积案成功化解。
调解作为“排难解纷”“止诉息争”的有力方式,不仅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诉讼成本,还能够实现情、理、法相互融合,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下一步,市司法局将继续推进诉前调解工作,与社会治理中心一起打造“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矛盾纠纷“化解枢纽”,勾画平湖“息事无讼治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