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青山缀绿,鸟语花香;夏有林海滴翠,绿荫清凉;秋有赤橙黄绿,斑斓瑰丽;冬有银装素裹,层林尽染。在杭州湾北岸,被誉为“浙江省森林氧吧”的平湖市林场(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季风光如画,生态环境绝佳。这里,也是一群辛勤的自然资源和规划人用日复一日的建设与守护,匠心砌筑的一座“绿色丰碑”。
市林场建于1971年,目前经营总面积6305亩,林业用地面积5893亩,森林面积5451亩,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5002亩,森林覆盖率86.5%,是嘉兴市唯一的国有林场。多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林场保护与发展放在生态建设突出位置,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现代国有林场建设。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该局积极指导市林场规范高效推进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质量提升、生态服务优化等工作,不断推动林业迈上新台阶,以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助力巩固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全方位管护森林资源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盛夏时节,平湖各地正经历着“高温炙烤”模式。而在山青林密的市林场,却少了几分夏日的燥热,多了一些清凉舒畅。近日,记者来到市林场,看到不少市民结伴前来避暑纳凉,还有许多省内外牌照的私家车停留在此。“这几年随着林场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来此休闲度假的游客也多了起来,这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管护好森林资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市林场场长宋仿根告诉记者,只有持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才能把更多荫凉和美景带给市民和游客。
然而,管护好森林资源并非轻轻松松、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由于管护范围广、人员活动频繁,各项管护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也处处考验着“护林人”的本领与耐心。森林防火就是森林资源管护中的头等大事、难事。为保护森林资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市林场认真做好“防”和“灭”两篇文章,多措并举抓实抓细森林防灭火工作,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保障。
围绕一个“防”字,市林场认真织密森林防火“宣传网”,通过设置防火宣传牌、消防车巡回宣传、短信告知提醒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增强社会公众防火意识;构筑“人防+技防”双重防护模式,依托“林长制”以及护林员队伍落实常态化巡查,借助7个高空AI网络球机实时灵活监控林间烟雾或明火,不断强化森林用火源头管控和关键节点监管;开展林下可燃物清理,及时清除林下枯叶、杂草、小灌木等“导火索”,形成防火“隔离带”。与此同时,未雨绸缪做好“灭”字文章,通过建立森林防火队伍、及时更新消防物资储备库、推动“引水上山”消防设施建设等措施,做足应急准备。另外,还对林场周边消防栓及河道、池塘等进行细致排摸,并绘制示意图,为森林灭火提供就近水源供应。目前,已修建蓄水池12个共374立方米、可就地取水的池塘(河道)8处、距林缘100米至150米范围内市政消防栓14个。
森林防火并非一家之责,需要各部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为此,市林场还加强与各部门、单位的联系,建立与陈山油库消防队、 嘉兴港区消防救援队的联动机制,推动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凝聚合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今年以来先后与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签订《森林消防安全目标责任书》,与林区内21名护林员、8个民间信仰场所负责人、1家经营单位分别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在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的牵头下,今年年初还开展了森林火灾实战拉动演练,提升森林防灭火应急处置能力。在全方位、高效能的管护之下,市林场已连续20多年实现“零火灾、零事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高水平提升森林质量
培育优质稳定“碳库”
“最早的时候我记得山上大部分是松树,后来大树渐渐多了起来,现在森林树木品种丰富,高矮层次分明,一年四季风景美如画。”家住乍浦镇南湾社区南湾花苑的居民李伯伯看着家门口的满山风光不禁感慨地说。
森林结构与景观的可喜变化,与市林场持续在森林质量提升上倾注匠心、精耕细耘密不可分。“过去单一的松树林抗病虫害能力弱,受到松材线虫病等病虫害影响深重。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以森林质量提升为突破口,大力开展造林、抚育等工作,改善林分结构,有效增强了森林抗病虫害能力,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宋仿根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人们眼中的林场,已是一片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的针阔叶混交林,不论是森林生态功能还是景观效果都有了质的飞跃。
提升森林质量,益处不单体现在构建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于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效应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市林场积极响应“双碳”政策,持续做优森林抚育工作,让森林“碳库”更优质、更稳定。今年以来,市林场已开展林下可燃物清理及除草800余亩,利用零星空地开展补植造林30亩,种植浙江楠、珊瑚等3000多棵,森林抚育200亩,森林覆盖率持续得到提升。通过观察林区负氧离子监测设备监测数据可以发现,眼下林场的负氧离子浓度正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最高可达1486个/cm^3,林场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在扎实开展森林抚育工作的同时,市林场还积极探索古树名木与大树资源保护工作,采取购买高价值林木保险的方式,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为森林留住瑰宝。
随着森林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珍稀野生动物来此栖居,特别是珍稀鸟类数量连年增长。为保护这些珍贵的“客人”,市林场严格落实巡查制度,严厉打击破坏林地及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开展保护候鸟迁徙专项行动,及时打击拉网捕鸟行为,有力保障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除此以外,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作为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健康森林建设,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据悉,市林场现有松树9000余株,为做好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林场严格按照《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要求,加强春季疫情监测普查,并对零星自然枯死松树做到即现即清,及时运至定点加工单位处置,确保松木松枝不外流,目前未发现松材线虫病。同时,进一步做好美国白蛾等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前市林场全域未发现美国白蛾危害现象。
高品质优化公共服务
打造绿色生态“名片”
建设科普示范基地、建立红楼文化长廊、修建滨海栈道、打造生态绿道、改造停车场地……细数市林场近年来的变化,日臻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令人眼前一亮。“以前林中有很多人为走出来的路,很不安全,现在有了专门的休闲步道,同时满足了观光休闲需求和安全保障,很赞。”“栈道上站一站,绿道上走一走,就好像和大自然来了一次亲密互动,身心都特别放松。”“特地从外地过来感受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魅力,感觉这里环境很好,公共设施和景区服务很人性化,真是不虚此行。”……对于林场的变化,市民和游客好评不断。
作为嘉兴市唯一的国有林场,市林场不仅承担着森林管护、质量提升工作,还肩负着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旅游发展任务。“我们紧盯景区旅游休闲功能,大力开展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公园景观效果和旅游服务质量,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名片’,让更多市民和游客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宋仿根说。
立足景区实际,近年来市林场结合环境整治工作,对林区道路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先后实施完成海红亭景观提升工程、灯光山南坡边坡治理工程、灯光山环西北道路及牌楼停车场改造修缮项目、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提升工程等,森林公园景观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联合文旅部门加强对园区内部从业人员旅游政策、知识等相关业务培训,提质提效日常特别是重要节假日游客接待服务工作,不断增强市民和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在此基础上,强化景区旅游安全管理,充分运用高位“森林智眼”、景区监控等智慧巡护以及人员巡防模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安全保障。针对梅雨、台风等特殊天气,在加强风险预警管控的同时,及时消除地质灾害潜在隐患风险,并落实安全警示提醒,确保游客和上山人员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今年已新增安全警示标志2个、语音提示器4套、维护更换滨海栈道救生圈(绳)10套。
不仅如此,市林场还积极挖掘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开设“青·自然”课堂,创新推出“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教育基地”旅游线路,打造优质自然教育品牌,培育和传播森林文化、生态文化,努力把景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为平湖高质量发展勇当共同富裕新崛起典范贡献现代国有林场力量。
■记者 汤智娟 通讯员 时 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