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雨欣
本报讯 近日,60多岁的陈阿公外出时,由于天气炎热晕倒在路上,全身滚烫无汗,完全没有意识,被热心市民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时体温高达41.7℃。经过抢救,陈阿公体温恢复正常,但多个器官出现衰竭,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救治。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77岁的周大爷身上,于同天中午在田边被家属发现,120急救医生抵达现场后,发现大爷已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叹息样呼吸,体温高达41.5℃,送到医院急诊后,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接二连三的病例告诫我们,高温天气“热死人”真的不是说说而已。连日来,高温持续盘踞平湖,持续的高温不仅让人体感不适,也特别容易引发疾病,严重者很有可能危及生命。记者从市第一人民医院了解到,截至目前,7月份中暑急诊就诊146人次,中重度中暑57人次,诊断热射病20人次。
高温天气,中暑现象频发,“热射病”一词也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其病死率高达20%-70%,50岁以上人群的热射病死亡率达80%,一旦发生,致死率极高。“发生热射病人体核心温度超过40℃时间越久,脏器受损的程度就越重。”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伟强调,一旦在高温天发现周边人有高热、无汗、有意识障碍的情况,必须立即送医。
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案例揭示出了热射病的可怕,也更加提醒着广大市民高温防暑的重要性。市民在高温天要多补充水分,大量出汗后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正确户外运动,从事户外劳动或运动时,做好防晒工作,要放慢速度,等待身体适应气温的变化后,再增加运动量;合理起居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清淡饮食,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的摄入。
高温天气,高龄老人、孕产妇、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以及户外工作者都是中暑好发人群,防暑降温工作一定要做好,特别要重点关注老年群体防暑工作,不能为了省电或者其他原因“硬扛”。“如果出现中暑的先兆,一定要立刻转换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水分。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了更严重的中暑症状,应尽快拨打‘120’求助。同时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并对患者进行降体温处理,补充水分,最好是含电解质的水分,如功能饮料等。”李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