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平湖的围棋望族张氏

■ 黄 艳

如果要谈平湖的围棋史,那么,一定要从平湖张氏说起。

马承昭在《当湖外志》中说:“吾湖张氏族甚繁。”张氏是平湖四姓之一,居住时间极长,至今仍是平湖境内第一大姓。

根据《张氏家乘》记载,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六世孙张溥于南宋咸淳年间为淮阳节度使判官,初居苏州。元兵渡江南下,张溥避乱迁居嘉禾郡海盐县东北境芦川,平湖才开始有了张氏。明宣德五年(1430)析县,芦川划入平湖,于是张溥后代世为平湖人。

张溥生子张柏、张林。张柏子之后为张氏北支,后裔大多居住金山。张林子张灿为张氏南支始祖。元泰定四年(1327),张灿举江浙行中书省试第一名,授池州路青阳县令,元统中归隐独山,葬于独山。张灿后裔又析为独山支、蒹葭围支、湖田村(湖田村也即河田村,现独山港镇海塘村十房宅基)三支。

张氏十一世、张灿孙张迪,号静庵,明洪武中由独山迁蒹葭围(现在的独山港镇周家圩),从此聚族居此,张迪为蒹葭围始祖。蒹葭围张氏世务农桑,耕读相伴,但家业也只是一般。

蒹葭围张氏的发家始于二十世张长生。

顺治年间,张长生发现当时新港以南、黄姑塘以北有数十顷荒荡地,问当地老百姓,都说这些地种什么都不行,种麦不长苗,种稻不抽穗,连种点姜葱蒜都不行,是盐卤地,所以谁也不要。张长生听了暗暗高兴,他知道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这块地没有经过水利治理而已。于是,他低价买下了这数十顷地,“乃相度地形,审求其水道,凿土疏泉,募佃区种,期年而工埈”,通过治水肥田,张长生的家产由一百亩增至数千亩。

康熙四十二年(1703),因为蒹葭围地方多盗,治安不好,再居住下去怕不安全,所以张长生命儿子张友德迁居到了当湖城南的清水浜。张友德晚年又迁到了日晖漾北。

蒹葭围张氏迁到了当湖以后,家业大兴,在当湖广置房产,南门清水浜有耜洲山庄、婴山小园,在日晖漾有直方堂。

乾隆初年,平湖张家到了鼎盛时期,家道隆兴,产业遍布当湖各处,成为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地方望族。

随着张氏经济上实力的增长,张氏在文运上也开始逐步显赫。清中叶以前,与平湖其他地方名门望族如陆氏、沈氏等家族的科举兴盛不同,张氏家族中没有人中过举人或进士。但隐于乡里的张氏仍坚持耕读不辍,诗礼传家,终于厚积薄发。

张氏二十一世张峥,字如冈,邑庠生。为人轻财重义,一诺千金,只要是族人有急难,他从来二话不说,倾囊相助。清康熙戊子年(1708)、己丑年(1709)间平湖水旱,他捐出数百石大米,施粥受灾百姓。大灾之后又有大疫,张峥又广施丹药治疗疫痢,受惠百姓不可计数。可惜,他自己只活了四十岁就英年早逝。不过,张铮生了八个儿子,个个出色,都极有文采,马承昭的《当湖外志》说“我湖所罕有也,当时有八龙之目”。张铮的八个儿子分别是:张奕枢、张廷璇、张在玑、张奕权、张在衡、张景阳、张龙光、张熊弼。长子张奕枢,父亲过世后负担起家族责任,延请老师培育诸弟,使他们相继游庠,自己也是能文擅诗,著述丰富。八子中最出色的是张景阳,乾隆六年(1741)拔贡,廷试又得一等。张景阳一生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及唐宋以来大家诗文,无不熟读,学识绝高,他的诗文更是名满大江南北。

张氏二十三世张云锦,字龙威,号铁珊,被人誉为“浙西才子”,参修《浙江通志》,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自认是他学弟,对张云锦的诗更是推崇备至。

张氏二十六世张金镛和张炳堃是亲兄弟。张金镛字良甫,号海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七年(1857)擢翰林院侍讲。纵横文坛,为当时硕儒名公所重,世称海门先生。张炳堃,字鹤甫,号鹿仙,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翰林院散馆之后,投笔从戎,受李鸿章、曾国荃器重。张炳堃也好诗文,与兄张金镛齐名,当时被称作“隔湖照墙、同胞翰林”。

历史上,张氏是吴郡四姓之一。而从元迄清,平湖张氏则是经历了一个从相对沉寂到逐步显赫的过程,就此绵延不绝,兴盛于后。

作为平湖的世家大族之一,张氏和其他大族一样对平湖的经济繁荣、人文荟起、科举兴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过,在围棋这个领域中,平湖张氏却是一枝独秀,远胜于其他氏族。

据说平湖张氏五代善弈,至二十二世张永年(按《三张弈谱序》中张永年是二十一世)达到顶峰。张永年与长子张世昌、次子张世仁在嘉兴围棋界有着“柘湖三张”的美誉。

张永年,是张长生之孙,张友德之子,字丹九,号月骞,又号适庐老人,太学生,候选州同,娶名族陆葇女儿,与弟张凤苞同居当湖日晖漾直方堂。张永年后来又在宅东构屋,中庭垒石为山,前植桂后载松,间以种种花草,堂名“适庐”,取名源自庄子所谓“适己之适而不适人之适也”。张永年为人豪放,喜欢交结。当时,远近文人墨客都喜欢去他家,甚至就住在他家,每天畅饮放歌,吟咏作乐。据说,雍正四年(1726)的一天,张永年与一些平湖文人名士畅饮于东湖边的水西云坞,后来喝多了转移到湖口启元桥,正好知县准备过桥,见他们放荡不羁的样子也只得绕道而行。流连诗酒,不为旧礼所囿,也算是那时江南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的典型风度和生活方式。

张永年有两个儿子:张世昌、张世仁。张世昌,字振西,号斅坡,又号健渔,太学生,娶嘉善曹庭枢女为妻,著有《斅坡诗钞》,早年留心声韵之学,求学于岳父之兄曹慈山。张世昌喜好诗文,事双亲极孝。他八岁丧母,后事继母,也能得其欢心,邻居家着火延及他继母卧室,张世昌冒火将卧病在床的继母救出。没两个月继母过世,自此,张世昌每天守在父亲张永年身旁侍候,终日无倦。晚上,张世昌一定要等到父亲安睡,亲手试过父亲所盖被褥,直到张永年叫他退去才退。据说有一次,张永年没叫儿子可以退就睡着了,直到半夜醒来,张世昌还站在蚊帐外呢。张永年生病,张世昌衣不解带服侍四个月,父亲病愈,而张世昌自己却疾发而卒。所以曹庭栋写了一副对联赞之:“平生得意惟诗卷,到死难忘是孝心。”乾隆五十三年(1788),朝廷旌表张世昌为“孝子”。

张世仁,字元若,一字园若,号香谷,又号蒹葭散人,太学生。张世仁和兄长张世昌一样性至孝悌,每日侍奉父亲,终身不远游。他善弈工诗,对医学也极有研究,著有《香谷诗钞》《弈谱》。

张世昌、张世仁兄弟俩友爱无间,相约一生不析爨,不分家。两人将诗集合刻成一本《对床吟》,并绘有《对床图》。

乾隆三十七年(1772),张世昌去世。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卷十四里记载:“平湖张香谷,与其兄斅坡最友爱。斅坡殁后,香谷逾年亦病;临终,有‘清魂同到梅花下’之句。”家人将兄弟俩合葬在一起,墓周围种满梅花。沈初给墓门题了一副对联:“十载联床,夜雨寒灯酬唱影;千秋同穴,梅花明月去来缘。”

当然,张永年、张世昌、张世仁父子三人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在围棋上的爱好及成就。张永年晚年杜门托弈自娱,而两个儿子张世昌、张世仁终身不远游,爱父所爱,也喜围棋。张永年出于对围棋的热爱,也凭借自家雄厚的经济实力请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两大国手施襄夏、范西屏到家指导儿子下棋。当然,张永年请两位棋圣来到平湖的意义显然不止于教棋而已。来平湖不久,张永年就撮合他们对弈决胜。按我国明、清之际的习惯,高手相约,一般以十局棋争胜。当年范西屏31岁,施襄夏30岁,正是精力充沛,所向无敌之际。两人的当湖对垒,是对两人棋力的一次最及时的检验。

施襄夏、范西屏在当湖张家教棋有多长时间不是特别明确,不过施襄夏应该是住了有两个月,想必这段时间也让他们与张氏父子三人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从当年张世昌、张世仁兄弟俩送别施襄夏的诗中,让人体会到了深深地感激不舍之情。

张世昌《送施定庵归海昌》——

归帆初挂暑初消,草草杯盘话寂寥。

两月论心思浅夏,一时分手惜良宵。

梧桐影里离愁黯,络纬声中别梦饶。

预向西风订良会,临歧不用赋迢迢。

张世仁《仲夏同人集适庐送海昌施定庵之吴门》——

又作匆匆别,临歧倍惘然。

论心刚匝月,聚首定何年。

卓午千林暑,斜阳两岸蝉。

西风渺余思,珍重上吴船。

经过当世两大高手调教,张氏父子据说“棋达三品”,堪比当时的围棋国手。

当年,来向张世昌请教棋艺的人也非常多,于是,张世昌直接用一首诗《客有问余弈理者赋此答之》,将自己的下棋经历及心得经验倾囊相告——

弱冠事游艺,家传余弈谱。

揣摩知几年,寝食共甘苦。

规矩安论今,局法不师古。

得心旋应手,张子名亦普。

郡邑少抗衡,谁能窥牖户。

坐令望风降,有墅莫肯赌。

比之谈垒初,曾不阶尺土。

吾谋争一先,彼气竭三鼓。

破围惯寻劫,开壁或持虎。

料敌每如神,通盘可略数。

往往决雌雄,羞与哙等伍。

君言不识此,未必无小补。

笔砚争良策,少壮力须努。

渊源贵秘授,黑白休问瞽。

庶几学业成,他时如倾吐。

一笑谢夙心,修文而偃武。

可惜,张世昌、张世仁兄弟俩都早于父亲张永年而逝。“柘湖三张”去世后,张永年孙辈张诰、张諴、张论、张诚四人将范西屏、施襄夏与三张的授子对局,精选出了二十八局,刊刻成《三张弈谱》一书传于后世。

当然,张氏家族擅长围棋的绝不止张永年父子三人。张氏一族被称为是“五世善弈”,族中同样热爱围棋的也人也非常多。

被誉为平湖张氏“八龙”之一的张氏二十二世张奕枢,世居蒹葭围,擅长诗词也热爱围棋,他存世的诗中有《围棋杂咏》七首,选其三如下——

几净茶香瑟瑟风,纸窗演算运筹工。

开奁欲下心先怯,恐有阴符在袖中。

昼帘高捲局纵横,蛇窦沉积只雁行。

最是古松流水外,更无人听玉枰声。

谢公别墅惭非分,太守江东赌亦难。

任尔神机见河洛,问谁早悟是长安。

尽管没有什么书具体描写过张奕枢对围棋的热爱达到何种程度,但是从这些诗中能看到张奕枢平日里就爱以下棋消磨时间,沉迷其中,有时自己都觉得有点过头了,怕自己会玩物丧志,提醒自己要适可而止。不过,正如孔子都说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乎?为之,犹贤乎已。”没事干的时候,下棋也真是挺好的事。

张氏二十四世张诰,是张世昌的长子,字士周,号耜洲,太学生。张诰从父亲居住的日晖漾直方堂迁到了清水浜,在陆光祖当年的别业故址修筑了耜洲山庄,还在山庄内建了士周书堂。张诰为人正直,表率乡里,被人称为“尚义张君”。晚年,他就居住在耜洲山庄,赋诗饮酒,当然,还伴有家族世代相传的围棋爱好。他的《冬夜两儿读杜诗》写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楸枰横几未收棋,日落西山客去时。

一盏青灯一壶酒,听儿夜读杜陵诗。

张世昌的二儿子张諴,字希和,号熙河,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张諴生平好义举,倡修文庙,建立同善会。张諴年轻时爱好旅游,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中年后倦游居家,垒石为婴山小园,整日吟咏其间。一般来说,古代园林中,书斋、琴轩、棋亭之类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围棋世家子弟看来,想必婴山小园也是下棋的好场所。再从“柘湖三张”过世后,张諴将先辈们的棋谱整理刻印出来看,他必然也是懂棋擅棋爱棋的。

当然,张世昌的三个儿子中,小儿子张论是最痴迷围棋的,父亲过世以后,他在家侍奉母亲,每天早晚和好友屈何焕对局。而在屈何焕过世后,便再不下棋。

同治年间,张永年玄孙张金圻有《坐隐居谈弈理》七古一篇——

乾隆之季施范鸣,条理始终集大成。

地灵人杰主宗盟,神乎技矣四筵尺。

瞬息万变斗机巧,疾逾鹰眼健鹰爪。

以征解征洵厅观,借劫酿劫谁分晓。

三江两浙数十州,大开旗鼓东南陬。

当湖客舍十三局,旁观当作传灯录。

念我先人雅好棋,棋中授受见而知。

从诗题“坐隐居谈弈理”中即可看出张金圻不仅会下围棋,而且水平应该相当不错,否则也很难“谈弈理”了。

综观上述,张氏一族被誉为“五代善弈”,可谓实至名归。

2022-07-2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52512.html 1 3 平湖的围棋望族张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