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食物天生带“毒”?
众所周知,吃了不干净或腐败变质的食物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而鲜为人知的是,有些食物即使清洗干净了、没有腐败变质,也可能天生带毒素。更可怕的是,有些毒素不怕高温,需要格外注意。
毒蘑菇:多种毒素。不同类型的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也有一些毒蘑菇同时含有多种毒素。每年全国各地都会出现采食野生蘑菇中毒死亡事件。原因在于,很多人过分相信自己辨识毒蘑菇的能力,还有人受到错误辨别方法的误导。防毒建议:别吃不熟识的蘑菇。
新鲜的黄花菜:秋水仙碱。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后被氧化成二秋水碱,这是一种毒性很大的物质,能强烈刺激肠胃和呼吸系统,导致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腹痛等,更严重的会有肌肉疼痛无力、手指脚趾麻木等症状。防毒建议:先将鲜黄花菜用开水焯一下,再用水浸泡2小时以上,捞出后挤掉汁液,彻底炒熟。
四季豆:皂素、血细胞凝集素等。四季豆又叫扁豆,是最容易引起中毒的食物之一。皂素存在于豆荚中,对人体消化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可引起胃肠道症状;血细胞凝集素存在于豆粒中,具有凝血作用。防毒建议:四季豆一定要焖煮10分钟以上,如果是东北油豆角,最好焖煮15分钟以上。实在担心中毒,可先焯一下。另外,大豆、豌豆、菜豆、刀豆、蚕豆等豆类中也含有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剂等,食用前需要充分煮熟。
发苦的瓜:葫芦素。西葫芦、瓠子、黄瓜和南瓜等瓜类,如果吃着明显发苦,说明其中含有大量苦味的葫芦素,这种物质摄入过多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再严重的,可因剧烈呕吐、腹泻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而且经烹饪加热后,葫芦素的毒性也不会减弱。防毒建议:瓜类买回家去皮去瓤后,可先用舌头舔一下,苦的就不要吃。
苦杏仁:苦杏仁甙。苦杏仁甙水解后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和苯甲醛,会引起中毒,甚至可能致命。防毒建议:苦杏仁不要直接吃,应反复用水浸泡,并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未成熟的西红柿:番茄碱。番茄碱是一种有毒物质,食用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防毒建议:选购充分成熟、颜色鲜红的西红柿。
发芽发绿的土豆:龙葵素。发芽后,土豆芽眼、芽根和变绿、溃烂的地方,龙葵素的含量剧增。人吃了这种土豆,轻者恶心、腹痛,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防毒建议:马铃薯应在阴凉、干燥处存放,如出现小部分变绿、发芽,可把变绿、发芽部分削去,在烹饪时加点醋,酸性可促进龙葵素分解,加热后可食用,如土豆发芽、变绿面积超过一半,就不要吃了。
◎食物变质的几个信号
气温不断攀升,微生物越来越活跃,食物变质(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食物腐败变质往往是有一些信号的,主要体现在色泽、形态、气味、口感等方面。
豆腐:变质后呈深灰色、深黄色或者红褐色;块形不完整,组织结构粗糙而松散;表面发黏,容易因为触碰而破碎,无弹性;有馊味等不良气味。
畜禽肉类:变质后肉色发暗,脂肪缺乏光泽;外表极度干燥或黏手,指压后的凹陷恢复慢或不能完全恢复;有氨味或酸味,甚至有臭味。
鱼类:变质后眼球平坦或凹陷,角膜浑浊;鳞片不完整、容易脱落,褪色、变黑,其边缘干燥;鳃丝黏连;腹部膨胀,肌肉松弛、弹性差;有腥臭味。
奶类:变质后呈浅粉红色或显著的黄绿色,或色泽灰暗;呈黏稠而不均匀的溶液状,有致密凝块或絮状物;有明显异味。
蛋类:变质后蛋壳呈灰乌色或有斑点、裂纹;手感轻飘,摇一摇,可以明显感觉到蛋黄在晃;灯光透视时不透光或有灰褐色阴影;打开常见到黏壳或者散黄。
此外,粮食、蔬菜、水果、糖类及其制品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变质后会有酸味、酒味或者霉味;植物油、猪油、黄油、奶油、坚果类、油炸食品等富含油脂的食物变质后会有哈喇味。
要想让食物安全度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低温食品不要常温保存。注意查看食品包装上的保存条件,只能冷藏或冷冻的食物不应放常温保存,因为常温下微生物繁殖速度会加快,保质期会缩短。例如,超高温灭菌乳(常温奶)既可以常温保存,也可以冷藏保存,而巴氏杀菌乳(冷藏奶)只能放冰箱冷藏。
低水分的食品应密封保存。虽说冰箱有延长食物保质期的作用,但对于一些本身水分比较低的食品来说,如果没有密封严实,就直接放冰箱冷藏,反而会因为受潮而容易变质。例如,奶粉开封后不应放入冰箱中冷藏;虾米、虾皮、干贝等干制水产品,如果要放入冰箱中冷藏,应先密封好。
真空包装往往更利于保存。除了温度、湿度,氧气也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氧气不足,需氧型细菌、霉菌、虫子等生长会受限。例如,对于粮食、豆子(如大米、黄豆)来说,建议首选真空包装的产品。
开封后冷藏并尽快吃完。一些密封食品,如超高温灭菌乳(常温奶)、纯果汁、番茄酱等,虽然它们在开封前经过灭菌处理,但开封后因为微生物的乘虚而入,也需要冷藏,并尽快吃完。
(来源:科普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