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金睿敏
通讯员 徐秀凤
本报讯 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6月20日,我市共受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97起,同比减少20.73%;涉案损失金额2804.59万元,同比减少13.23%。经过上半年的不懈努力和凌厉攻势,我市交出了一份“双下降”的亮眼成绩单,用实际行动守护了全市人民的“钱袋子”。
今年,全市发案涉及38类诈骗类型,发案数量较多的是网上刷单诈骗共159起,占31.99%;平台投资诈骗共63起,占12.68%;网上贷款诈骗共47起,占9.46%。涉案损失类型位居首位的是平台投资诈骗共1209.45万元,占43.12%;网上刷单诈骗和冒充快递理赔诈骗紧随其后,分别为917.02万元、113.16万元,占32.70%、4.03%。“通过这两组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发案数量还是涉案损失,刷单诈骗与平台投资诈骗均稳居前三,这说明迷惑性强、返利快、收益高等特点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引流方式。”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道,“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冒充快递理赔诈骗也挤进了榜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快递积压、滞留,诈骗分子借此时机实施诈骗,让人防不胜防。”
高发案件类型更是与受骗人群的年龄结构息息相关。今年1至6月总被骗人员497人,从性别来看,男性264人,占53.12%,女性233人,占46.88%。从年龄来看,20岁(含)以下62人,占12.47%;21-30岁196人,占39.44%;31-40岁155人,占31.19%;40岁以上84人,占16.90%。从户籍来看,本地籍181人,外地籍316人。整合数据可知,20至40岁的男性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易受骗群体,此年龄段的男性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网络社交也更加活跃,因此容易遭受平台投资、网络贷款、网络交友投资等类型的诈骗。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累计打处诈骗分子147名,破获案件150起,累计返还被骗资金233.89万元。
舟至中流,不进则退。“今年上半年,我市受骗案件数量有所下降,但万人均发案6.72起,意味着平均每一万人中,就有近7人会被骗。此外,虽然涉案损失金额也有所下降,但依旧高达2805万元,换算下来,每24个小时就有15万元落入骗子的口袋。反诈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尤其是伴随着新型的复合式诈骗陷阱来袭,套路的升级带来倍增的“杀伤力”不可小觑。”该负责人说。下一步,我市将充分认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化周密组织、狠抓落实。同时,要持续创新群众喜闻乐见、入心入脑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统筹、突出宣传重点、丰富宣传载体,切实把宣传工作做深做实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