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要闻

污染治理全流程 稻田退水新升级

本报讯 近日,在广陈镇龙兴村赵家兜灌区,水稻田面源污染“田—沟—河—圩”系统治理示范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而广陈镇龙兴村赵家兜灌区是我市全过程发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典型代表。早在去年,我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行稻田退水“零直排”全域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实施意见》,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全市面积19.01万亩的粮食功能区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了市主要河流普遍劣五类水质到三类水质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水稻田面源污染治理,从农田的源头防控到生态排水沟的过程拦截,再到河道的水生态修复,一项项技术串联落地,促成了平湖市农田面源污染 “田—沟—河—圩”系统治理,实现稻田退水“零直排”的蝶变跃升。拧紧肥药使用“节流阀”,在源头减量,全面落实推行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全市80家农资经营单位全部安装人脸识别一体机终端,全部建立购销记录台账,全部实现“刷脸”实名销售。

过程控制方式迭代升级,实现稻田退水“零直排”,通过对田埂的改造、双闸板溢流型排水装置(稻田“小闸门”)的应用和科学灌溉制度的推行,实时采集水稻种植的土壤环境、稻田水位等数据,精准地管控稻田灌水和排水,达到灌溉水“近零排放”、暴雨收集利用“尽少排放”目标,切断农田肥药流失的载体,把肥、药控制在田间,有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同时,通过少量的投入,稻田变身为“海绵农田”,利用水稻耐淹特性,最大限度收集利用雨水资源,稻田也变身为“生态湿地”,不仅充分利用肥、药,增强碳汇能力,提升稻田减污降碳水平,而且在汛期减少水稻田蓄满产流,削减入河水量,降低洪峰方面的成效也十分突出。

注重末端治理,以生态沟渠截污减排为核心,净化水质,真正推动稻田退水“零直排”。生态沟渠、圩内河道是稻田被动排水的“虚拟再生水厂”,通过稻田溢流型排水装置的水土流失拦截、生态排水沟的过滤和植物措施净化,圩内河道曝气、水生动植物修复等环节,进一步削减入河污染负荷,降低圩内水体中氮、磷浓度,通过圩区内水质水量监测和循环利用,可以为农田提供更优的灌溉水源,生产出更优质的稻米。

同时,为更好地发挥稻田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我市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田长制”,聘请“田管家”,从制度层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优秀的村由市财政按照每亩20元的标准给予工作奖励,鼓励村集体管好农田水利设施,少漏水;为了提高“田管家”管水责任心和积极性,优秀放水员由市、镇两级给予最高每亩14元的奖励,鼓励管水员扩大管水规模,由兼职管水转为职业管水。

此外,今年“为肥水减肥”、全面启动稻田退水“零直排”开工3.28万亩,截至目前已完工2.3万亩。

■见习记者 赵家乐

2022-06-30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44751.html 1 3 污染治理全流程 稻田退水新升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