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绯绯 通讯员 郑晓红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今年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旨在让全社会树立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意识,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下齐心,通过全面推行“田长制”等举措,强化党政同责,压实主体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守住耕地红线,保证粮食安全。
结合实际实施“田长制”
打出层层落实“组合拳”
政府成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农民成为耕地保护“第一守护人”,一种“大家管大家用”的共同责任机制逐步形成,这就是当下一种时髦的耕地保护机制“田长制”。今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耕地“田长制”。截至目前,我市已全面落实市、镇、村三级田长人员,全市合计有4名市级田长、32名镇级田长、74名村级田长和235名村级巡查员,并对全市所有三调耕地按照网格划分,将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通过“田长制”,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
小小田长,大大责任。新仓镇友联村干部叶天伟是同事口中一名认真负责的村级巡查员,他总是积极到田地间督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拍照记录下来并汇报给上级领导。“我们做的是比较基层的工作,很烦琐也很细小,但是对于未来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意义深远。每次的‘打卡’我都会亲自实地到达,去发现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每当在‘浙政钉’小程序里面看到自己村的排名比较靠前时,也会很有工作成就感,更加激发了自己积极‘打卡’和提醒村干部‘打卡’的工作热情。”叶天伟告诉记者,友联村的田长制工作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一方面是因为田长们自身都非常有责任心,另一方面也和当地重视农用地整理项目有关。合理的开垦耕地和优质的土地环境,十分有利于吸引优质的农业项目落户。
很多像叶天伟这样的村级巡查员,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负责耕地保护巡查,监督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及时报告和处置违法违规占用或破坏耕地行为。同时,市级对各镇街道做好巡查“晾晒”,各镇街道与各村建立钉钉群实时“晾晒”巡查进度。在“田长制”层层抓落实的机制下,织密了一张耕地保护网。
贯通“耕地智保”应用场景
使出数字化治理“杀手锏”
“耕地智保”,“人防”是基础。为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我市成立了“耕地视联智保”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自“耕地智保”工作开展以来,曹桥街道在各村级田长、巡查员以及自然资源所的多方努力下,在全市镇街道中连续4周率先完成巡查“打卡”任务。据了解,曹桥街道按照要求建立了街道主任任总田长、各村党组织书记任村级田长、村干部任网格巡查员的三级田长组织架构。巡查员按照上级要求,每周定位巡回“打卡”,检查各村耕地保护情况,确保耕地保护落到实处。同时,曹桥自然资源所指定1名工作人员与巡查员共同组建“耕地智保”专项工作推进群组,互联互动,双重保障“耕地智保”工作顺利推进。
“耕地智保”,“技防”是关键。通过对耕地资源进行排摸踏勘,建立完备的耕地信息体系,利用铁塔高位视频资源和AI识别算法优势,将耕地管理业务数据和前端摄像机视频感知数据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将“铁塔视联”智慧感知嵌入“耕地智保”,充分发挥高位视频监控、人工智能识别算法等独特核心资源优势,实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监管视角的延伸。同时,结合“田长制”实行定点巡查上报,运用“技防+人防”的工作机制,达成耕地保护数字化管理的目的。各镇街道自然资源所就“耕地智保”具体操作方法对村级田长、巡查员分别进行统一指导培训、个别指导说明、实地操作使用指导等,确保各村田长、网格都能熟练运用“耕地智保”系统完成巡查“打卡”任务。自然资源所联络员对于田长和巡查员在“耕地智保”线上系统操作中出现的小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回应。对于系统技术性方面的问题,搜集反馈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联络人员进行处理。
与此同时,以村为单位,互通互助。村组内的成员可以互相提醒协助完成任务。自然资源所联络员定期关注“耕地智保”任务完成情况,对完成效率高的巡查员实时给予表扬激励,对巡查任务略慢的田长和巡查员进行友好提醒并帮助解决问题。
定睛关注永久基本农田
巧用连片整治“连环招”
“小田”变“大田”,汇成“千亩方”。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和高水平保护,今年我市将全面完成去年2个“千亩方”项目的整体验收,项目面积4000亩。新立项3个“千亩方”和1个“万亩方”项目,项目总面积1.8万亩,目前已完成县级论证并通过了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选址复核,整体进度处于嘉兴市前列。
“泖河村等3个村‘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是我们今年的主打项目,也是全市唯一一个‘万亩方’项目。通过耕地恢复、垦造耕地、建设用地复垦,可使项目区内农田生态更为集中连片,有利用于粮食功能区的保护,实现藏粮于地。”新埭镇自然资源所副所长李凡告诉记者,该项目区位于新埭镇东北部,涉及泖河村、兴旺村、姚浜村。项目区均位于城镇开发边界之外,历来以农业为主,基础种植条件良好。项目区内土地已基本流转给种粮大户承包,土地种植情况整体较好,为规模种植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整治后项目区耕地(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124.79亩,占比67.40%,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686.47亩,项目区内耕地连片度大幅提高。
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稳妥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我市通过实施“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形成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美丽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进一步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基础,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