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胡佳英
通讯员 曹金凤
本报讯 走进津上精密机床(中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场的生产场景已如当下的天气般火热,今年以来企业积极克服疫情影响,稳住了生产、稳住了订单、稳住了员工。在平湖疫情最吃紧的3月,即使企业处于“停摆”状态,津上精密一季度还是实现了10亿元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津上精密是我市机床产业的代表,于2003年落户,去年生产机床13600多台,实现销售额45.2亿元,是公司创建以来最高值。公司以生产小型精密机床为主,主要供于汽车产业、3C行业、自动化装配等领域。机床产品中,车床是其主要产品,份额占到80%至90%。在津上精密机床(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李泽群看来,公司多年来扎根平湖、实现顺利发展,尤其能够克服疫情影响,这离不开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产业链本土化发展模式。
一台机床,由众多零部件组装而成。在坚持零部件内制化的基础上,津上精密多年之前就开始在平湖本地探索合作伙伴、协作伙伴。“我们机床产业,客户非常重视交期。”李泽群说,坚持产业链本土化,与平湖部分企业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可以把一些不可控的零部件变成可控的零部件,实现双赢。仅机加工领域,津上精密在平湖就有六七家合作企业,并形成了定期交流的伙伴关系。
培育自己的供应链,形成稳定的供应圈,在津上精密克服疫情影响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津上精密再拿地,打算将其建设成为公司的第五工厂,届时新工厂将主要从事铸造、机加工、组装等生产工艺。“我们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产2万台,产值65亿元至70亿元的目标。”李泽群对公司未来在平湖的发展充满信心。
机床产业是我市“1212”产业体系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代表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围绕机床产业高质量发展、集群发展,一方面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机床龙头企业打通“微循环”,推动机床龙头企业供应链稳定;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不断做大机床产业“朋友圈”。继去年德马吉森精机、中津精密落户后,今年我市又引进日本电产机床平湖项目,成为平湖机床产业的“新成员”。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3月投入运营,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5亿元。
畅通现有企业“微循环”,做大机床产业“朋友圈”,平湖机床产业发展始终呈奋“进”之势,为全市经济稳进提质注入强劲动力。展望未来,平湖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的培育,全市机床产业步入超200亿元产值规模行列,成为平湖有影响力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