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昊玥
本报讯 一走进钟埭街道西林寺社区的“居民会客厅”,“客厅式”场景逐渐在眼前浮现。布局合理、整洁明亮、温馨舒适的风格更是让人找到了“家”的感觉。会客厅内或读书看报,或伏案工作,或喝茶交流,一派其乐融融。
“居民会客厅”是指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大厅,通过取消传统“一站式”大厅固有的吊牌和柜台,实行“散座式”“家庭化”“客厅式”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固化模式,建设“易进入、可互动、能共享”的开放式“居民会客厅”。只要居民群众有需要,这个场地就能向居民群众开放,提供休闲娱乐、议事协商、民主决策等服务,居民群众关心的愁事、难事、烦心事都可以在这里共商共治得以解决。随着“居民会客厅”的打造,西林寺社区在会客厅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西林大妈”志愿服务队、春雨志愿服务队等社区治理品牌建设,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前来办事的群众纷纷表示,来到这里像是找到了“家”的感觉。
据悉,我市高度重视“居民会客厅”建设,早在2019年就率先探索村社区“客厅式”服务,并在当湖街道启元社区、独山港镇前进村建成嘉兴首批居民会客厅。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共28家。自建设试点以来,我市不断探索打造具有辨识度、温度和深度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真正把居民办事大厅变成“会客厅”。落实一岗受理及走动服务的工作机制,确保群众办事实现“进门办、马上办、一次办”,开展“社区漫步”活动收集群众反馈、加强群众联系,现累计掌握及推进化解问题2000余个。完善“全科社工”培养成长机制,重视村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外出参访、推行持证上岗等,培养“全科知晓、全能服务、全程跟踪、全员支持”的全科城乡工作者队伍,提升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指标测评+等级评定”考评制度,设置“居民会客厅”建设和服务评价表,制定政策激励文件,通过问卷、走访、电话等方式深入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逐步探索完善网格治理模式,为群众提供精准精细服务。
我市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从改革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高度来理解加强“居民会客厅”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惠民、利民、便民、为民的工程。整合资源,强化资金保障力度,真正把会客厅“用起来”,让基层自治的氛围“活”起来,因地制宜接地气,立足需求惠民生,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无限的社会效益。坚持标准,项目推进讲究科学化、服务机制讲究人性化、等级评价讲究标准化,推进党群干群关系融合深度。力争到2023年底完成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全覆盖,实现“建设标准化、功能人性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精细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