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守护者

■记 者 居丹荔

通讯员 倪 颖

本报讯 在广陈镇前港村的吉城遗址附近,每个月总能看到一位老者,拿着本子一边巡查一边记录。这位老者是今年已经76岁的前前港乡文化站站长陆照法。自从年轻时接触本土文化挖掘与保护后,这就成为了他一生的事业。几十年来,他记录下了许多当地民歌,编纂了《前港村志》,整理了28个广陈地名故事……他这份孜孜不倦的努力,让广陈这片热土留下了众多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也让他收获了2022年第一季度“嘉兴好人”。

陆照法和本土文化的故事还要追溯到1985年,那时还是前港乡文化站站长的陆照法开展全乡文化普查,在现吉城遗址发现了不少被挖掘出来的陶器。这些陶器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当地为建设输电电塔,开展了挖深沟作业,结果在挖掘过程中,不断有陶器出现。陆照法得知后,将挖出的文物送到平湖市博物馆。当时博物馆给平湖的断代定在春秋战国时期,但这些陶器的出现,直接将平湖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了商代,当地也被命名为“吉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自从吉城遗址被确立为平湖市文保单位后,陆照法一直细心保护。除了在职期间的精心守护外,2007年退休后,他又以文保员的身份成为了吉城遗址的“专职保姆”,不但每月前来巡查记录,还和村民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让村民们也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多年来,吉城遗址从未出现过私自人为挖土等破坏遗址的情况,遗址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陆照法对文物的保护,不单单只有吉城遗址。广陈镇抗战掩体(碉堡)众多,尤其是前港片区,曾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此,他就对位于前港片区的18座抗战掩体(碉堡)进行详细核对、编号、经纬度校对、位置调整。

为了能让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他在广陈镇11个村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巡讲,加强村民对本土文物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他还利用学生研学契机,为来到抗战掩体(碉堡)的学生们讲解抗战掩体(碉堡)的历史、用途。在去年平湖举办的“金平湖宝藏我来说”演讲比赛中,他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前港抗战掩体(碉堡),实实在在为前港代了一次言。

除了对文物的挖掘和保护,陆照法还致力于保护本土文化,几十年来他记录下了众多当地民歌,整理了28个广陈地名故事,先后创作了《灵秀前港》竹枝词12首、前港村地名故事《营盘浜》,《八八战略学习有感》七律一首、《众志成城抗疫情》七律一首等作品。

此外,前港村村志中,也有陆照法的身影。2019年3月,73岁的陆照法受邀接下了编纂前港村村志的任务并担任主编,为了让村志更有条理也更加准确,陆照法无数次往返奔波于市图书馆、档案馆、广陈档案馆分馆等,通过查阅档案、摘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资料,耗时15个月,完成撰写35万字的《前港村志》。

2022-06-20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40695.html 1 3 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守护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