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谢付良
本报讯 近日,在新埭中学的美术教室里,初三的同学们正在刻胶版画,与其他绘画相比,胶版画多了制版和印刷两个程序,需要通过“版”转印到纸上才能成为作品。“开始刚接触时感到有点难度,但是经过叶老师的细心指导,就越刻越熟练了,也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学生张梦雨说。
版画课堂上,学生们刻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另一边的课堂上,初一的学生们正在扇子上作画,五颜六色的调料在孩子们的手中变幻出各种图案,制作出一把把小巧又精致的木扇。“在扇子上画画,要仔细,这样才会感觉更加生动一些。”学生吕江丽说。
新埭中学作为一所新居民众多的农村学校,相对而言,同学们的美术基础比较薄弱。为配合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埭中学开设了“古韵水乡、家国情怀”美育课程,使每个班级每周都有机会接触不同形式的美术课。“这个课程的内容是从稼书故里、江南水乡为建构的原点,让孩子们从走进我们的水乡生活,一直到走进我们整个水乡的地域文化,然后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如诗歌创作、美术创作、文艺表现等等,来表现他们眼中的家乡特色。”新埭中学美术老师叶晶介绍说。
丰富的课程内容给了同学们更多的发挥空间,扇子上、刻版上,都留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同学们用心塑造的作品完成后,统一放在体艺馆展出,上百件作品汇聚在一起,成了一个小小的美术展,有水墨画、缠绕画、线描画等。“以前的课程觉得比较简单,现在的更加有趣丰富,让我学到了更多美术知识,心情也十分愉悦。” 学生李欣妍说。
“美育空间计划融入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助力青少年迈开立德铸魂第一步,更夯实了‘大美育’的基础。” 叶晶表示,接下来,新埭中学将根据孩子们的喜好,丰富“古韵水乡,家国情怀”美育课程内容,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从内心里爱上家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