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平湖葛氏传朴堂藏书楼

■ 陆起荣

平湖葛氏,系出东阳。后迁江宁,四百年后复归于浙,居平湖之乍浦镇。

清同治四年(1865)前后,葛氏肇基、丕基兄弟俩在平湖县城内的南河头(旧称鸣珂里)鸣喜桥(俗称马家桥,今存)南北置地建宅,遂由乍浦迁入当湖。肇基居北,丕基居南,时称北葛和南葛。

肇基为北葛始祖,子嗣建有“传朴堂”,南葛子嗣建有“福绥堂”。北葛西侧还有一支布庄葛氏。去年我与几位文史好友专门拜访了该支后人葛余观先生,葛先生当场向我们展示了《葛氏世系图》,内含南河头的三支葛氏资料。

葛肇基于同治三年(1864)在上海南市办起开泰木号。先与杨氏合资,后杨氏离去,遂为葛氏独资,时值太平天国战事结束,建筑业发达,葛氏抓住机遇发家致富。葛氏自己在平湖建起了花园宅第及祠堂。子弟们也开始了读书求功名的生活,肇基子葛金烺(1837—1890)发愤读书,于光绪十二年(1886)考中丙戊科二甲进士,曾任邢部主事、户部郎中等官职。葛氏还从事金融业,开设同裕钱庄,后又设同裕赓记钱庄,还与人合资开设同盛钱庄。葛氏当年真的是经营有方,终成为平湖首屈一指的富裕人家。

葛氏藏书是从葛金烺开始的,他豁达多智,性好读书,酷爱善本古籍及名人书画。其长子葛嗣溁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顺天榜考中举人,受任户部七品小京官。

当时父子俩同居京师,均酷爱古籍及书画,购书达数万卷。当时西后擅权,朝政混乱,葛金烺在京为官时间不长就辞官回乡,里居未几而卒,时光绪十六年(1890)正月。其子嗣溁,因父病促归,归而闻丧大恸,以哀毁卒于同年,距父丧仅五个月,年仅二十九岁。此后,传朴堂的集藏为葛嗣浵(1867-1935)所承续。

葛嗣浵继承父兄遗志,为充实传朴堂藏书,花了很大的功夫,他多次出游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及陕西、江西等地,每到一地,搜访书市,每次必满载而归。日积月累,藏书充盈,原先的书屋已不敷使用,他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鸣珂里宅内建起了一座藏书楼,名“守先阁”,并请海盐张元济先生题额。张元济在题额时,还撰有《为平湖葛氏守先阁题额识语》短文——

……稚威亲家仰承先恩,思有以光大之,光绪岁乙亥,乃建斯阁。移书庋其中,名曰“守先”,所以凿楹之训也。越三十余年,积书逾四十万卷。稚翁复与犹子荫梧学部编订藏目,将以行世,兼示后人,洵可美已。稚翁命书阁榜,谨志数言,以志钦仰。

荫梧学部指嗣溁之子葛昌楣。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传朴堂四十余万卷古籍中,宋代善本孤本多达四千余种。此外明刊本及抄、校、稿本数量更多,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乡邦文献,既精且多,其中还有不少为罕见之本,如嘉庆十年(1805)路錞续修之《平湖县志》,张元济之“题后”以为系葛氏所独有,并云“余收书数十年,仅获见此一本”。此志后来逃过一劫,现珍藏于上海市图书馆。此外还集纳了全国各地地方志多达三千四百余种。还收藏了清代历朝科举试卷数千种,有朱卷、抄校本、稿本,明代的也有不少。张元济先生曾评价说:“传朴堂藏书之富,骎骎乎为浙西之冠。”此言不虚,传朴堂的藏书不仅是平湖藏书三大家之首,而且与宁波范氏天一阁、南浔刘氏嘉业堂并驾齐驱,构成全国闻名的三大藏书楼。

张元济为葛氏收藏古籍竭尽心力,一是张氏与葛嗣浵系亲家关系;二是葛夫人徐琼选系海盐人兵部尚书徐用仪的女儿,张、徐两家均为海盐籍。廪贡生出身的葛嗣浵,字稚威,号词蔚、思椿、竹林。他以字行,老辈人均称其为葛稚威。早年任过工部主事、刑部主事等职衔的小京官,光绪二十六年前,遵岳父官至兵部尚书海盐徐用仪之命,辞官返乡,继承父兄事业遗志,兴文办学。

其父在世时,其传朴堂收藏包括守先阁藏书、爱日吟庐书画两部分。葛氏爱护图书,每年夏初必返书楼,督办晒书事宜,而乐此不疲。藏书楼还雇有抄写及修书高手,借抄缺书,配补残叶,葛氏亲自过问,他还请徐敩定编书目,徐氏为徐调孚之父(徐调孚曾任北京中华书局文学组组长,致力于文学古籍出版,1972年出版《柳文指要》时作者章士钊指名要他负责。当时章士钊为中央文史馆馆长)。

葛嗣彤与张元济既是亲家,又同是藏书家,所以彼此之间常互借其缺书而抄藏之。葛嗣浵好收藏地方志书,张元济先生则因主持的商务印书馆在全国各地有分馆,乃嘱令代购地方志事。张元济民国九年(1920)一月二十七日日记:“本日由葛词蔚处借到《茗斋全集》壹拾贰本。”民国十三年(1924)七月九日致葛嗣浵书:“《铜陵县志》闻已抄得,极喜。寄到后尚拟假抄,定邀慨允。”民国六年(1917)十二月四日日记:“托甘肃教育视察团……代购甘肃志、县志。内有二部者,系词蔚托办。”总之在张元济先生的全力帮助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葛词蔚的守先阁古籍善本增至四十余万卷。

与此同时,葛氏所藏的宋元明清名家书画也从166轴增加至376轴,而民国时期名家吴昌硕、陆廉夫、张大千、吴湖帆等的作品尚未计入。还藏有米芾的《山水卷》、巨然的画卷、范宽的《晚景图》和张灵的《灵芝秀石图》等,均系稀世珍品。

葛嗣浵先生对收藏的珍本古籍,不像有些收藏家那样秘不示人,而是乐于传播,陆惟鍌在编撰《平湖经籍志》时就大量使用葛氏守先阁藏书。其所藏的《嘉禾征献录》由金兆蕃刻入了《槜李丛书》;葛嗣浵先生还是商务印书馆张元济主编的《四部丛刊》的发起人之一。

张元济在编辑《从书集成初编》时,就曾向传朴堂借抄《艺海珠尘》、《功顺堂丛书》等有关序文和缺书,撰成了《丛书集成总目提要》等等……

传朴堂藏书,常常供人查阅抄录,陆维钊先生曾回忆:“葛氏为人豪爽,愿意翻出藏书、藏品供友人观赏。……惟其祖传规矩,可以在其舍抄录,不肯让人借回家去。其交好者,甚至供午膳,由仆妇端至书房。”杭大教授胡士莹先生早年任稚川中学国文教员期间,也曾大量阅读传朴堂藏书,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文史专家谢国桢曾参观过葛氏藏书。他在《三吴回忆录》中说:“……其中最精的要算乡邦文献了,如《李蜃园文集》、朱为弼《茶坪诗集》等书,收集不下百种。”

旅居苏州的平湖籍藏书家屈爔(1880-1963),字伯刚,号弹山,曾经为葛氏传朴堂藏书编目。据屈氏回忆录《绝望自纪》稿本记:葛家藏书精华有四:一是地志收藏最富;二是平邑先哲遗书,秘本稿本往往有之;三是明人集部最为完备;四是丛书,大者小者种类至多。由此可见葛氏藏书之富。

葛氏藏书毁于民国二十六年即一九三七年,当年十一月五日,日寇于平湖全公亭一带登陆,六日,多架日机空袭平湖,轮番轰炸扫射,居民纷纷外逃,遂成空城。此后月余,平湖陷入混乱。最后,平湖鸣珂里葛氏住宅、藏书楼、祠堂连同稚川学校,在大火中化为废墟。大部分藏书也成了一堆劫灰!

邑人冯养浩先生在其所著的《当湖蒙难录》中写道——

焚葛氏守先阁。我邑鸣珂里葛氏宅内附设稚川两等学校。日军第二次入城,过其门,见门前标语,注视良久,入校放一火枪出,焚毁校舍数十间,其余房屋未殃及也,此校役姜二观亲见之。后乡人连次洗劫,复两次纵火,于是住屋五进并宗祠暨“守先阁”悉付一炬。“守先阁”者,葛氏之藏书楼也,三世七十余年所收储元椠、明刊以及两浙往哲文献不下数千种;各直省、府、厅、县、州志积至千六七百种,而尤以方志、禁书、别集三种最为罕见而难得者;其他金石书画之属,收藏亦富。劫前概未运出,尽为煨烬,此盖为吾湖文献所关,若仅仅谓葛氏一家之损失,抑末也。

这是当年冯先生的原始记载。

葛氏藏书一般均称毁于抗战之初,其实并未全毁。除少量为其家人携出之外,还有一些善本流入了大汉奸陈群的泽存书库。一九四三年,其曾经编了本《南京泽存书库图书目录》,许多善本古籍标明旧藏之所,内就有注明“传朴堂葛氏旧藏”之书。至于如何流入泽存书库,情况不详。这批书当然也不排除当时流民趁火打劫的可能,后被日伪所掠,送进泽存书库。抗战胜利后泽存书库为中央图书馆所接收,这些图书现应该在台湾,葛氏传朴堂遗书当也有部分在内。

2022-05-1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15971.html 1 3 平湖葛氏传朴堂藏书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