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平湖历史上的三个“榜眼”

■ 陆爱斌

自明宣德五年(1430)平湖建县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结束,共历时475年,在此期间,平湖科举兴盛,人文荟萃。平湖考取举人668人,进士及第221名。在这些平湖俊秀中,出现了众多的清官廉吏。他们勤政爱民,务实创新,治理有方,流传后世。在平湖历史上曾产生过三位榜眼(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一甲第二名为榜眼,一甲第三名为探花)。一位是平湖当湖的施凤来(明朝),一位是清溪(今林埭)的沈初(清朝),一位是当湖的钱福昌(清朝)。这三位是科举时代平湖的翘楚。

科举制度是在汉魏以来察举制度基础上经漫长演变发展而来的,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据史书记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多年。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他们的游记中把科举取士制度介绍到欧洲,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

为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当局者积极推动“耕读传家”,使“十里之乡,不废诵读之声”成为文化的种子与理想。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然也就成为每个读书人的最高向往。中举,进士及第,特别是中状元、榜眼、探花,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美事。改革取士方式,采取“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极大地激发了寒门学子的憧憬心理。乡试、会试、殿试,桂榜、杏榜、金榜,秀才、举人、进士,特别是“金榜”提名(又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既光宗耀祖,又前程似锦。

平湖历史上的三名榜眼,均位居高官,成绩显赫,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历史文献。

施凤来(1563-1642),字羽皇,一字羽王,号存梅。万历三十五年(1607)会省第一,廷试一甲第二。

施凤来后授翰林院编修,晋东阁大学士,极殿大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戏曲作家。著有《历代名文通考》8卷、《四书提襄集》、《澹宁居士集》、《举业古今摘粹玉圃龙渊》10卷、传奇有《五节记》、《三关记》。

施凤来才高八斗,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他高中榜眼后,授编修、升中允、擢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后又晋东阁大学士,入内阁,直至担任明朝的首辅大臣,权倾朝野。但施凤来入阁时,正是魏忠贤弄权的时候,所以,他一直被后世饱受诟病。纵观明代历史,我们还是发现施凤来以大局为重,以中和调停为主。既不得罪魏忠贤,也不谄媚魏忠贤,使明朝能够延续下去。

施凤来后来“冠带闲住”(免去现任职务,但可保留官员身份,回家自省)。归平湖后,为平湖的文化事业做了不少成绩。殁后,据现钟埭街道大力村(双桥村)村民口口流传,葬于大力村,当地人称“施阁老坟”。

沈初(1729-1799),字景初,号云椒,又号萃岩,平湖清溪(今林埭)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榜眼。

沈初后授编修,擢侍讲,迁右庶士,累迁礼部右侍郎。嘉庆元年(1796)任左都御史,授军机大臣,转兵部尚书,后又调礼部及户部尚书,充《四库全书》副总裁。著有《兰韵堂诗文集》17卷、《御览集》6卷、《经进文稿》2卷、《浙江采集遗书总目》10集、《闰集》1卷、《西清笔记》2卷、《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历事两朝三十余年。赐祭葬、谥文恪,入祀乡贤祠。

沈初幼年时启蒙于外祖父陆文元并对沈初影响至深,其“兰韵堂”堂名就得益于外祖父。沈初少有异禀,鸿文硕学,在县学,因其读书一目数行下,同学称之为“异才”。后虽科举曲折,但因其才华横溢,总成“榜眼”。在平湖还流传着《传奇出生》、《沈初吃墨水》等故事。

据光绪《平湖县志》记载,其后沈初以经筵讲官为主。户部尚书文恪沈初赐墓在落木园成圩,今新埭镇大齐塘村村部北百米。据实地查看、询问,现仍有一户沈姓望墓人,忠实地守候着他们的祖辈。

钱福昌(1799-1850),原名攀龙,字超衢,号辰田,年幼聪颖,悟性很强,笃志于学。举道光戊子乡试第四,道光九年(1829)进士及第,殿试一甲第二名。

钱福昌后授翰林院编修,皇帝对其有“学问优长,写作俱佳”之褒。辛卯充江西副考官,擢广西学政,内阁侍读学士。修有《汝州直隶州志》,著有《韡鄂书屋诗》4卷、《赋钞》1卷。

内阁侍读学士钱福昌墓,在戈溪坊池圩(今新埭大齐塘村,原秀溪轮窑厂后百米)。2005年,据当地群众反映,有一墓碑在田野中已多年,但文字仍清晰可见。于是文物部门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将其妥善安置,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两米高的墓碑已被断为二截,实为可惜。但字迹非常清楚,明确刻有“皇清诰授中意大夫内阁侍读学士辰田之墓”字样。钱福昌娶有四房妻室,正室高氏,妾三位,张氏、李氏、陈氏,这些记载也清晰可见。

2022-05-16 ■ 陆爱斌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15968.html 1 3 平湖历史上的三个“榜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