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昊玥
本报讯 面对严峻的疫情,吕跃龙义无反顾逆风前行,勇挑重担挺身而出,化作抗击疫情的先锋力量,不分白天黑夜,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用坚守和行动诠释着疾控精神。
平湖“3·13”疫情突发,所有人都清楚这是一场艰难的硬仗,这考验着每一位平湖疾控人。吕跃龙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作为流调溯源专班的一员,火速投入到了这场和病毒抢时间的比赛中。流调溯源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通过摸清确诊病例发病前的活动轨迹,将密切接触者排查出来,通过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将疫情阻断在萌芽状态,从而阻止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疫情发生的前48小时,他连续高强度工作,累了就在办公桌上趴一趴,醒了洗把脸继续拼。整天与电脑、电话为伴,与数据资料较真,写分析,做复盘,上报下达、分秒必争。工作时间长了,眼睛花、脖子酸、肩膀疼,但也只是稍作调整便继续奋战,毫无怨言。
为保证应急响应工作不受影响,流调溯源专班实行闭环管理,吕跃龙和专班200多名同志一同进驻公安局大楼,共备勤了整整12天。为了全身心投入战斗,所有人吃住都在专班里,吃的是盒饭,困得不行了,就在沙发或折叠椅上和衣而眠。病例的不断增加,工作量也日趋繁重,哪怕是后半夜,吕跃龙也必须时刻保持警醒,抢抓第一时间。接到任务,他随叫随到,全力以赴落实“一分钟吹哨”“一小时报告”的流调要求。要知道疫情不等人,早管控一分钟,就意味着市民多一分安全、少一分危险。
吕跃龙的妻子陆珺娴也参与了流调溯源工作,同时也是流调数据处理小组的一员。刚结束“3·13”疫情的流调溯源工作不久,4月4日凌晨,吕跃龙和妻子又接到任务带队出发支援海宁。第二天才发现两人“消失”的妈妈忍不住责怪他们不辞而别,他们虽然心有不忍,但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抵达海宁后他们火速投入战斗,熬夜摸清了3个病例的复杂轨迹,短短3天共完成12例病例的流调任务,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仅4个小时。4月8日中午,在海宁的他们又接到回平湖抗击本市“4·7”疫情的任务,没有任何犹豫,夫妻俩又拎着行李,奔赴自己的主战场。
每一位疾控人都说自己是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做着平凡的事情。他们肩负使命,连续作战,“疫情防控,责无旁贷”这是全体疾控人共同的心声。吕跃龙只是无数疾控人的小小缩影,谈起疾控人的责任与担当,吕跃龙说:“我只是做了一名疾控人该做的事,我一定不负使命,与同事们并肩抗疫,坚决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只要不懈努力,期待不远的将来,疾控人能和大家一道奏响抗疫胜利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