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森林?
森林指的是由乔木、直径1.5cm以上的或由竹子组成且郁闭度0.2以上,以及符合森林经营目的的灌木组成且覆盖度30%以上的植物群落。
2.森林的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条的规定,森林分为五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3.什么是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和林地占有的实际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4.什么是林地?
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以及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5.什么是全民义务植树?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6.什么是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林地上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苔鲜、菌类、野生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群体,与非生物类的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等因素组成,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能有效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生态安全上的保障。
7.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8.什么是古树名木?
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
9.什么是湿地?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10.什么是湿地日?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是湿地国际联盟组织(wiun)于1996年3月确定的。利用这一天,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采取各种活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
11.什么是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指天然分布在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种或其种群。出于保护管理和科研等目的,人工驯养但尚未形成明显遗传变异的动物种或其种群也被称为野生动物。
12.哪些动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管理保护的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珍贵、濒危的动物,包括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和省级政府规定重点保护的种类。另一类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野生动物(简称“三有”保护动物),我市常见“三有”保护动物主要有麻雀、燕子、青蛙、蟾蜍(癞蛤蟆)、壁虎等。
13.能否买卖、食用野生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第三十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禁止为食用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14.什么是林长制?
林长制是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
15.全面推行林长制有何重要意义?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行林长制,就是要严格实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落实生态空间管控边界,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筑牢自然生态安全根基;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压实地方生态保护责任的关键举措。全面推行林长制,要强化地方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将各级林长明确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使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责任由林草部门提升到党委政府、落实到党政领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实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行林长制,有利于聚集资源和力量推进林草事业发展,使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更有力度、更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