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汤智娟 见习记者 徐萃雯
通讯员 李春耀 吴 恋
又是一年春风起。放眼平湖,满目郁郁葱葱、苍翠碧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色,已然成为平湖最鲜亮的底色。
满城的“生态绿”,离不开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用心抚育与守护。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做好增绿、管绿、护绿工作,使爱绿、植绿、惜绿蔚然成风,全市森林覆盖率连年攀升,平湖的绿色“家底”也愈发厚实。据统计,去年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3997.8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66%。近日,浙江省林业局公布了2021年度高质量森林浙江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平湖继2020年获评考核优秀单位后,再次获得优秀等次,考核成绩位列嘉兴各县(市、区)第一。
扩面提质抓“增绿”
全力提升绿色发展能级
金平湖大道路宽、树茂、车顺;“钟溪樱姿”风景线街靓、花繁、景趣;南市青影生态绿廊湖畅、水清、岸绿;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青、海阔、林幽……行走在3月的春风里,一片片绿色景致令人心旷神怡。
连绵不绝的绿色风光背后,是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国土绿化美化的成果。“十三五”期间,我市通过实施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入城口及节点绿化、村庄城镇绿化、生态片林、林业产业六大工程,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新建和提升平原绿化面积4.86万亩,实现森林城镇全覆盖。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以“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和“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为抓手持续发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面积2269亩,新增面积居嘉兴市第二;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1802亩,完成省下达任务的257.4%。
森林等绿色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随着全市“绿色增量”的不断扩大,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带来了强劲“绿色动力”。以“浙江省森林氧吧”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近年来我市通过在林区投放负氧离子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园内负氧离子浓度及PM2.5浓度、臭氧量等数据,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动态。“通过连续性监测可以看到,林区的负氧离子浓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整个林场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市林场场长宋仿根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绿化品质,我市还加快推进城乡绿化彩色化、珍贵化,先后在曹桥街道、林埭镇等地培育薄壳山核桃种植试点,打造曹桥街道曹桥村、林埭镇陈匠村两个省“一村万树”示范村。省生态文化基地钟埭街道钟埭村还以“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兴村”为发展理念,种植果木经济林,培育休闲采摘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
“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国土绿化建设、森林质量提升等工作,完善绿化长效管理机制,切实保护好森林建设成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管理科(林业工作站)科长张秀玲介绍说。据悉,今年我市计划完成绿化建设面积1500亩,创建省“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省级以上生态文化基地1个,大力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提升社会知晓度、接受度、参与度。
防范灾害抓“管绿”
全力保障绿色资源安全
眼下,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草木青青、鸟鸣啼翠,前来踏春的游人渐渐增多。每年这个时候,森林防火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为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期市林场开展了防火宣传牌、语音播报器检修,调换了森林防火宣传横幅,通过增加宣传密度,做到防火提醒全覆盖。“考虑到这段时间游人比较多,我们还加大了森林巡防频率和智慧监管力度,确保林区安全。”林场工作人员杨伟华告诉记者。
随着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扩面提质,森林灾害防控任务不断加重,森林防火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立足森林防火新情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充分融合“人防+技防”手段,科学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一方面,以“林长制”为抓手,实行划片包干、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同时发挥护林员队伍作用,常态化开展每日巡查,确保及时消除火灾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创新采取数字化手段,引领森林防火由传统“人防”模式向现代化方向转变。目前,我市已在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安装7个高位监控设备,实时监控林场安全,一旦监测到烟雾或明火,这些“森林智眼”将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息至护林员及林场负责人手机端,从而快速精准落实火灾预防和扑救措施。
除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同样也是防控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点对象主要是美国白蛾与松材线虫病。其中,美国白蛾具有适应性强、繁殖量大、寄主数量多、传播途径广等特点,其能够食用的植物多达300多种,危害极大,近年来在江苏、上海等周边地区危害较为严重。
立足美国白蛾特性及毗邻地区防治经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突出联防联控和智慧防治,坚决遏制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去年,我市先后与上海金山区、嘉善等周边地区林业部门开展联防联控活动,通过高频率的合作交流,形成了互动共享的常态长效合作机制。与此同时,强化美国白蛾生物防治力度,去年共在全市范围内布设23个美国白蛾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至少悬挂3个诱捕器),组织各镇街道新增诱捕器150只,有效控制了美国白蛾的扩散。“今年,我们还将与第三方合作开发美国白蛾智防应用APP,依托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对美国白蛾等有害生物的精准监测和治理水平。”张秀玲介绍说,目前监测点勘测等前期开发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在扎实做好美国白蛾防控的同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持续做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去年该局对全市现有松树开展全面普查,未发现病死枯死现象,并实施松树打孔注药,降低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种群密度,有效预防松材线虫病侵染。
严守底线抓“护绿”
全力筑牢绿色生态支撑
今年的3月3日是第九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市法院在东湖广场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现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知识问答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保护好野生动植物,是促进林业资源保护、推动自然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一项重要任务。除了广泛开展科普工作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在健全完善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早在2020年,我市就发布了《关于在本市重新划定禁猎区、禁猎期的通告》,实行全年全域禁猎陆生野生动物,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制度依据。与此同时,加强部门间合作,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工作,增强对破坏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行为及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震慑力。
良好的保护机制离不开不折不扣的执行和落实。去年,钟埭街道曾发生过一起非法猎捕野生鸟类的案件。案件当事人姚某于去年2月多次至钟埭街道曙光滕家村一竹林里,采用夜间照明、弹弓打的方式非法猎捕野生鸟类,后被查获。经鉴定,确定猎捕的鸟类为珠颈斑鸠,被列入《国家保护的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动物”)。在对该事件进行评估后,认定由姚某承担野生动物资源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接受自愿缴纳赔偿金2000元的行政处罚。据统计,去年我市共签订野生动物类损害赔偿协议4个。
为进一步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去年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保护候鸟迁徙专项行动、“清风浙江 2021”和“野生动物保护巡查暨打击张网捕鸟”等专项行动。同时,做好森林督查工作和野外巡护、监管,全年出动人员2063人次、核查苗圃209处、核查森林26884亩、清理各类捕鸟工具400余具、救助野生动物126只(条),共办理行政执法案件13起。
此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去年已完成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提升工程、王盘山省级海洋公园总规报批与勘界立标方案以及广陈塘省级湿地公园划线,并开展了“绿盾2021”自然保护地专项督查,切实保障保护地性质不改变、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