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陪母亲一起过个春天。去尝尝母亲亲手做的香椿炒蛋,去欣赏母亲侍弄的花草真正绽放时的满院春光,去和母亲一起站在淇水河畔聆听春夜荷乡里的阵阵蛙鸣……
■沈美红
有一个姑娘,她有点活泼,有点天真,还有一个小梦想。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在农村,小学在村小,中学在镇中,因而她觉得她不是鲲鹏,她是一只小麻雀,但是小麻雀也想在天空飞翔。
在她三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让她去参加一个朗诵比赛。班主任说:“好好准备,多练习练习,这次是和平湖市里的小朋友一起比赛的。”她紧张又激动,镇里的比赛都没参加过,就要参加市级的比赛,其实紧张还是胜过激动的。但是她这只“麻雀”也想飞出自己的院子,去外面看看,于是她一次次地练习,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最后她拿了一等奖。原来,农村的孩子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原来,农村的孩子只要足够努力也能接近成功。同时,农村的孩子也需要老师的鼓励、支持与帮助,就像她的班主任对她的用心栽培。于是,她的小梦想就成了“长大后,我想成为你”!
高中三年,是她用青春书写奋斗的三年。早上比同学早起半小时,中午跑着去吃饭,晚上睡前还在琢磨数学题。因为她知道,小麻雀要实现梦想必须要比鲲鹏努力得多。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她用了不到五分钟就填好了,三个选项全是师范,她的小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她所有的努力只不过就是“长大后,我能成为你”!
大学毕业,教师招考,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她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填报好了学校,同学问她:“你都不需要权衡一下吗?”她说,“我想回农村,选农村中学就对了!”何其幸运,她实现了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如愿以偿地在农村当了一名教师。
和城里的孩子们相比,农村孩子可能眼界没那么开阔,生活没那么优渥,但农村的孩子们淳朴、懂事。他们同样是我们祖国的花朵,哪有一朵花不渴望盛开呢?就像当年的小麻雀也渴望飞向广阔的天空。
当年的小麻雀回来了。当一些孩子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她教方法,让他们迎难而上;当一些孩子情绪低落时,她成了他们的倾听者,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情绪;当一些孩子与父母出现矛盾时,她成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一次,班级里的一位男生和他父亲吵得不可开交,男生把门关得紧紧的,父亲没办法,把门砸了。门是砸开了,父子俩的心门却关得更紧了。这位家长就找到了她,请她帮忙开导一下孩子。奈何,孩子知道是老师的电话,几次都直接挂断了。她又用家人的手机给孩子打电话,电话终于通了,她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直到手机没电关机了。她加了这位同学的微信,把他父亲平日与自己联系时关心他的聊天记录截图发给他。几次以后,那位家长说,父子俩开始说话了。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了践行着她的初心,成为一名农村教师,帮助农村孩子成长。
“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她是从农村飞出去的麻雀,农村是她成长的地方,农村学校是她教育启蒙的地方,农村的老师教会她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因此,她想回到农村,扎根农村做教育,想帮助像她一样的农村孩子走出农村,再回到农村,建设农村,把自己的家乡变成更美的家园!
致敬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她”
人世间,母爱无边……
■贾军礼
最近,根据茅盾文学奖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情。周家三兄妹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故事,以其极致的真实感、充满市井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观剧过程中,不仅把我的视线牢牢地锁定在了“光字片”,也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些曾经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里。
人世间,母爱无边,它如静水深流,清澈潺潺。生命最初的二十年,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二十年。那些年少时的记忆,往往让人永生难忘。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林县红旗渠刚刚修成通水且声名远播,家乡处处都在发扬红旗渠精神大兴农田水利。村里成立了治山队、科研队和专业队,母亲所在的专业队负责牲畜养殖。由于工作吃苦能干,她被推选为村里的女民兵营长,多次在乡里练兵比武射击打靶中名列前茅。
那时候,父亲在村里做小队会计,他还是村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一名演员,逢年过节经常给乡亲们演出革命样板戏。母亲说她和姥姥一起在台下看过父亲唱戏,说他的嗓音清脆嘹亮。后来在驻村干部和村支书的撮合下,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在那个红旗招展的激情岁月里,他们先后参与了临淇石门水库、村办油毡厂等工程建设,使得“守着青山没柴烧,守着河流地不浇”的落后小山村变成了鱼肥水美、稻花飘香的北国小江南。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由于家中地多人少,父亲长期在村里工作,没日没夜。再加上没有公婆的照料,一切家务几乎都落到了母亲的身上。
母亲常说:“人在地里干活就不能自己先害怕!”母亲的干练、勤快、麻利,常常赢得邻里之间的夸赞,无论家务还是农活儿都不输他人,敢为人先。
母亲说她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读过书、上过学,所以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当“睁眼瞎”。我至今还记得,为了让我们安心读书,在春寒料峭的季节,她在崎岖的山阴小道上挑水种薯;在炎热的三伏天,她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除草浇水;在沾满露水的秋晨,她在翻耕后的田埂上躬身拉耙;在寒夜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我们修改衣裤……记忆中母亲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儿,似乎也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
有人说妈妈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在每个人的味蕾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永远是那么的香甜可口,百吃不厌。黄金小米粥、葱花大油饼、韭菜盒子、老锅菜等等,总能把一个个平凡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
光阴荏苒,似水流年间,我们一个个都长大成人。与母亲分开的日子,不知不觉已超出了曾经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总长。二十多年来,关于家的记忆似乎只有冬天,每年能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也只有那短短十余天的春节假期。岁月的风霜染白了母亲的双鬓,改变了母亲的容颜。每一次的相聚都使我不忍直视,而每一次的离别都犹如《人世间》的开场,让我们依依难舍、泪眼婆娑。
人生的旅途上,孩子一个个长大,又一个一个离开她,各自去外闯荡打拼、经营属于他们的小日子,团聚则成了在外游子们最奢侈的期盼。如今,若是隔三差五没有和母亲通话或视频一下,心中便会惴惴不安。听到母亲熟悉的声音和对自己乳名的呼唤,就像小时候放学回家喊的第一声永远是“妈,我回来啦!”一样,彼此都能感觉到莫大的幸福。
“在妈妈老去的时光,听她把儿时慢慢讲。”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聆听。
每年除夕贴春联的时候,我总会挑一个“满院春光”的条幅和一个大大的“福”字张贴在庭院正中的香案上方。转眼已十多年没有见到过故乡的春天,真想陪母亲一起过个春天。去尝尝母亲亲手做的香椿炒蛋,去欣赏母亲侍弄的花草真正绽放时的满院春光,去和母亲一起站在淇水河畔聆听春夜荷乡里的阵阵蛙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第11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衷心祝愿母亲和普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健康平安、美丽常驻!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送一束鲜花给她们
■殷建中
在这个集中展现“她力量”的“三八”节里,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女性团队——女大学生村官团队,总让我感动不已。
我来记录她们在脱贫攻坚里的经历。
女大学生村官开展扶贫工作相比男同志更困难。刚到村里,这些娇弱的女孩子就先被“扶贫”了,善良的父老乡亲叫她们好好呆在屋里,别被太阳晒黑了。但她们是来工作的,已经发誓不怕头顶的烈日,不怕山路的崎岖,不怕夜晚的漆黑。她们的身影出现在田间丘陵山坡上,溪边水渠山林中。直到脚底磨出了泡,身子也摔得伤痕累累,她们终于走稳了泥泞的田埂和羊肠小道。
电影可以虚构,但扶贫攻坚可不能来虚的。女大学生村官说,身体的伤痛忍一忍就过去了,最痛苦的是一开始工作时的无所适从和孤立无援,仿佛一个人在斗一架大风车。我知道她们肯定有彷徨,有退怯,但她们还是义无反顾留下了!
我现在还不知道青春亮丽的女大学生村官是怎么赢得一帮农村大老爷们的信任和尊重,改变他们原有的惰性,说服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带领他们一起同心协力奔向致富路。但她们的努力,可比志愿军战士炸水门桥。她们把飒爽英姿留在乡村,留在父老乡亲心里。
三八节是祝妇女们快乐的。我一直惴惴,可不可以借这个节日纪念一下黄文秀这样的女大学生村官。说起她们,每每让人心痛得发颤。
黄文秀说,被录取村官是自由工作了;她打开农村工作局面,追求到了行动的自由;和乡亲们坚定不移一起脱贫致富,是理想信念上的自由;让乡亲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是给了别人思想的自由;带领乡亲们走出大山,开阔其眼界,是知识的丰富自由,是致富路径的选择自由。接下来的修桥筑路,带来农副产品的交易自由、村镇企业的投资自由。女大学生村官给乡村带来的新气象就是解放思想,创造自由。
黄文秀这些村官刚到村里时,一开始开展不了工作。她们仔细剖析,认为自己是个女大学生,与老爷子们有隔阂,因此她们必须到他们中间去。泥里水里深一脚浅一脚,白皙的脸蛋晒黑了,粗糙了。乡亲们看到了,心疼了,知道了这些女大学生村官是真的要与他们一起脱贫致富。地位平等了,思想认识平等了,一起向未来的目标也就一致了。她们照顾各个家庭的不同,指导村民不同的致富路径,这是给予选择的平等权。为了这样的平等,女大学生村官们付出了多少牺牲,才打开了局面,才有了农村今后的发展。
当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一条起跑线后,黄文秀她们就开始引进专家能手指导乡亲们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致富技能,开阔他们的视野。这些举措让乡亲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了,知识技能也提升了,敢于发展种养业,敢于闯致富路。整个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终于得到了发展,最终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里,女大学生村官以激情,以热血,以担当,以大无畏的气概全身心投入。她们如同点点星光,虽然微小,却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她们是当今社会的无价之宝!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黄文秀的颁奖词这样写着:“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当妇女们在三八节放半天假快快乐乐地放松一下的时候,黄文秀等因公殉职的女大学生村官,却永远享受不到属于她们的快乐了。我一直想写写她们,就是以文字发几声感慨也好,也算是不会忘记她们,替父老乡亲永远感激她们。有位村民说,原来看不起、奚落顶撞她们,挖苦她们,现在连说句道歉都来不及了,让人唏嘘。
感动中国的网页上写着:人民不会忘记!三八妇女节,要祝福,也需要纪念。今天我们纪念她们,送一束鲜花给她们!
到如今我才觉得,外婆将我带大竟然是我最幸运的事之一。这让我在逐渐成长的同时,也保留了烂漫的天性。
活出自己的精彩
■翁辰辰
时间的齿轮不知不觉间又滑到了“三八妇女节”,各大购物平台都掀起了“女神节”的热潮,各类节日消费又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但很少有人想起“三八妇女节”的缘由,或是想起伴随我们成长的“她们”。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一度鼓舞了不少女性从家庭解放出来,追求自己的价值,我的外婆也是其中之一。用她的话来说,她的后半辈子都是自己选择、自己拼搏出来的。外婆小学毕业,她总说自己识得几个字,不算文盲。当年看到平湖袜厂招工,她勇敢地去争取了工作的机会,也改变了后来的人生——她在那里遇到了外公,又养育了两个孩子。
令我觉得佩服的当然不止这点,毕竟自由地选择工作和婚姻,本身就是女性的权利。外婆的魅力还在于她对我的教育,到如今我才觉得,外婆将我带大竟然是我最幸运的事之一。这让我在逐渐成长的同时,也保留了烂漫的天性。既努力学习,也可以充斥着幻想,做些光怪陆离的梦。到现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外婆从来不是教条式地带娃,而是会摆事实、讲道理,也不过分溺爱,该批评教育就会批评,这种方式让我到今天都受益。在我尚未懂事的时候,正是外婆让我学会了最基础的道理。她总鼓励我自己去尝试,哪怕我摔倒了也鼓励我自己爬起来,这让我做选择的时候能更加独立自主地思考。同时,她也教会了我坚强,哪怕摔伤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谁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些磕磕碰碰呢?疼痛本身就是成长的必修课。
外婆给我的震撼不止这些。虽然外婆岁数大了,但是却比许多年轻人更有活力。她喜欢热闹的地方,经常和几个老姐妹一起出游。她比我更熟悉这个城市,像哪里有展销会,一定是她比我消息更灵通。对外婆来说,出去旅游见见世面,了解现在的社会是很美好的。这些年,她和外公坐过邮轮,也出过国,走过不少地方,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时代变了,外婆也跟着与时俱进。先是跟着她的老姐妹转战微信,学会用现代化的设备交流。文字输入有些麻烦,那就发语音,她还会视频和语音通话,这样哪怕在异地也能及时交流了。外婆的思想观念也与时代接轨。前几年,总有亲戚询问我的终身大事,言语中不乏有“女的一定得把握机会,早点嫁出去,嫁得好才是真的好”这样的话,一度让我烦不胜烦。但外婆的态度却是坚定的:不能为结婚而结婚,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的样子,这才是最好的人生。
如今,外婆时髦本色依旧,烫个头发擦点护肤品,与老姐妹一起出门参加各种活动,再跳跳广场舞。人老心不老,她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让我佩服不已。
“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美丽,每当妇女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都应回头看看最亲爱的“她们”。“她们”可能很少与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这一次,借你我手中的笔,讲给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