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的新仓真是一个神奇之地。自从元明时期由芦沥荡滩的咸质沙地逐渐转化为宜稻宜棉、宜麦宜菜的膏腴良田,且不说新仓小落苏、白雪团、开菲梨、芦粟子等地货品质非常优良的土特名产,不说新仓着癞子、演水龙、野米饭、眉毛饺等地域特色非常显著的风土人情,也不说“新仓经验”、新仓服装、新仓童车、新仓印刷等享誉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响亮名片,单说说在新仓这片神奇土地上所生发的一种稀有的山茶花珍品。
荡里
“荡里”是个老地名,在平湖的新仓镇北三里处。这里按时段倒着上溯,就明白“荡里”这块地方所归属的行政区划。2013年并入现秦沙村时有大利村,2000年并入大利村时有共联村,1956年成立共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属建共乡,1950年建立荡里村时属共和乡,民国时期(1912~1949)属马沈乡(西马沈乡、马新乡),明清时属武原乡东十九都西区马沈坊。民国二十五年(1936)马庚生创办的尹西小学,后改名为“马沈小学”,1949年迁至荡里,更名为“荡里初级小学”,1956年改名为“荡里小学”,直至1968年才改名为“共联小学”。所以“荡里”这个地名沿用的时间很长。
此地为什么叫“荡里”?因为旧时这里多荡地。所谓“荡地”,又称“荡田”,就是积水长草的洼地。实际上,平湖东乡一带在唐宋时期还是滩涂芦荡,水质甚咸。当地百姓因地制宜,广辟盐田,引潮制卤,割芦煮盐,盐亭林立。“芦沥场”之名由此而来。因此,明初在盐溪始建了“芦沥场盐课大使署”(俗称“盐衙门”)。据记载,明宣德五年(1430),芦沥场还有芦荡(草荡)107000余亩,其中三叉河荡17174亩,新港南荡21999亩,黄姑塘荡10358亩。直至新中国成立时,新仓、新庙还存有不少荡田田片,处于半荒半熟状态。
荡里沈氏
平湖的清溪沈氏在明代已是闻名远近的名门望族。据荡里沈氏族内人士讲,其先祖脉自林埭清溪,祖上因避倭寇患乱而迁居到荡里。
荡里沈氏发展到清后期,家族繁盛,但最发达的主要有两个大户——“三埭头”沈氏和“一颗印”沈氏,都崇尚耕读传家,族里有不少士人中举做官,还有悬壶行医,成为地方名士;其后裔在20世纪90年代还有考进清华大学就读的。新仓杨盛村的沈家和新仓老街东闸桥的沈家与荡里沈氏同宗同祖。
“三埭头”沈氏后裔沈仲孚与陆维钊的祖父陆勋(少云)是至交。沈仲孚的儿子沈伯超娶了陆勋的女儿陆氏为妻,即陆维钊的姑母嫁给了荡里“三埭头”沈家。陆氏给沈家生下三儿三女,长子沈桂芳,次子沈炳生,三子沈昌楣,长女沈引宝,次女沈国英,三女沈某某(名号不详)。沈昌楣的大儿子沈喜观,今年77岁了,至今仍居住在那幢有着近200年历史的老宅里。
这座老宅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规模宏大,据沈氏族内人士介绍,建造时光木排(建筑所用的木材)在河道里绵延三里之长。现存部分保存完好,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一层平房,五开间(原为七开间),应为“三埭头”的第一埭部分。推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大厅,大厅内还存有“家堂”结构,厅中间设有六扇对开门(门已失),门后是膳厅,膳厅东西两面装有长窗(东窗已改为砖墙),窗台设计为琴凳式坐具,有装饰性凳脚;左右居室后有过廊,室内都是长木地板,前窗都设有活动遮板。前埭后还有陪弄,通向后埭。从大厅再往里走是个庭院,抬头一望,墙头上刻有“居仁由义”四个字。原老宅结构有三进,故俗称“三埭头”,分为东、中、西三组,和莫氏庄园结构有点类似。现中组第二埭还有部分旧居遗存,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已严重坍损,屋前水边的踏渡保存完好。现存西组第一埭保存较为完好,宽19米,深7米,大门前还有长廊,至今已传了七代。沈喜观就是该老宅的第七代传人。
倚阑娇
荡里沈氏还有一件雅事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就那是山茶花。
“三埭头”沈氏精心培育了山茶花名贵品种“十八学士”,其中将一株红“十八学士”、一株白“十八学士”在庭院里隔墙分栽。在漫长的岁月里,两棵树在地底下盘根错节,逐渐产生了“芽变”(又称“体细胞突变”,即植物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自然发生的遗传物质的突变),在山茶的花瓣上长出红白间色的花朵,花朵奇特,色彩绚丽。这是发生在道光年间的一桩奇事。
为此,清代名士周光瑞《盐溪渔唱》记云——
红白山茶沈氏栽,隔墙两树结根荄。
而今荡种名花著,知是分从荡里来。
这里的“结根荄”意即树根相结,说的就是那次神奇的“芽变”。民国初年柯培鼎(1854-1924)在《芦川竹枝词》里也有一首,云——
岁晚偏荣耐久花,园林深处访山茶。
哪知荡种传奇特,名卉培成属沈家。
从这两首竹枝词里得知,发生“芽变”的山茶花名品,原来的土名叫“荡种”——荡里的品种。名花“荡种”奇艳,奇在一树双花、一花双色。一棵壮龄的“荡种”,可开放出多种红白相间、红白两色不同搭配的花朵,有半红半白,有白底红条,有红底白条,有全粉夹红条。但最主要的是两种,一种粉底洒红条,称作“大乔”;另一种白底洒红条,比作“小乔”;合称“二乔”。沈氏先祖取唐代诗人杜牧《赤壁》一诗中的“铜雀春深锁二乔”诗句意境,雅称“铜雀春深”。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南京路上的先施公司每年春季从全国各地遴选茶花名种在沪展出,平湖新仓“荡种二乔”必选。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茶花商贩,常来新仓荡里采购,把“铜雀春深”销往南方各地。苏州等地的花船经常用其他名花来新仓调换“荡种”。
与“铜雀春深”相关的还有一件雅事,也挺有意思。“铜雀春深”这个名字虽然寓意美妙,但太高深,文化水平低的人根本就不解其意,所以珍奇的品种在传,高雅的品名却鲜为人知。苏州某氏从新仓幸运购得“荡种”珍品一盆,种在庭园小楼阑干边,每逢春季花开,花开一树,娇艳无比,前来赏花者甚众,因不知其芳名,有人就依据唐宋诗词里“斜倚画阑娇不语”“倚阑娇困时”“最是倚栏娇分外”等意境,以其撩人姿态取名为“倚阑娇”(或“倚栏娇”“依阑娇”)。此名比“铜雀春深”通俗,却比“荡种”文雅,雅俗共赏,便作为正式种名在江浙沪一带流传甚广。
此后,“倚阑娇”在苏州、上海、杭州、金华、台州、温州等地广泛流行,深受各阶层的喜爱。苏州著名已故作家、花卉名家周瘦鹃(1895-1968)先生所记载的江南茶花名种中就有“倚阑娇”一词。中国武侠小说宗师金庸(1924-2018)先生对茶花更是情有独钟,在其经典名作《天龙八部》里更是用了很大篇幅的文字来描写茶花,其中有一句给两种山茶花作了比较:“白瓣而有一抹绿晕、一丝红条的,叫作‘抓破美人脸’,但如红丝多了,却又不是‘抓破美人脸’了,那叫作‘倚栏娇’。”
今人把宋代陆游的《山茶》改动一个字(将“娇”改成“乔”)用来形容“倚阑娇”的俏佳,也非常贴切而且富有神韵——
四时绿罗显青春,风雨梳妆霜为粉。
二乔一笑雪里香,粉黛红颜俏佳人。
笔者在“三埭头”沈家采访时看到了沈喜观展示的他父亲沈昌楣于民国十九年(1930)刻有五绝“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的茶杯一个、标有“沈泰安栈光绪廿六年办”字样的长板凳两条,更重要的是还保存着那株首次发生“芽变”的“倚阑娇”母株树干。令人痛惜的是,母株“倚阑娇”由于被人过度攀折花枝,于1951年枯死,树龄约120年。沈喜观给我指认了母株原栽的庭院位置。好在这个珍奇品种已经传播到江南各地,让“倚阑娇”诞生20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能欣赏到“倚阑娇”的神奇色彩。当然,“三埭头”沈家至今依旧习惯栽种着多棵“倚阑娇”,寒冬时节正含苞待放。
“倚阑娇”生发后,有一好事者将两棵再培的“荡里二乔”移栽于乍浦西长山茶花园内,花朵为全文瓣,一树多式,一花两色,其中一棵以白底洒红条为主(小乔),另一棵有少量粉底洒红条(大乔),或以全红全粉的花朵出现,花色幽雅,容光焕发。有人曾赋诗《粉白倚阑娇》称赞,诗云——
新仓转九峰,山雄海域弘。
青蕾迎春动,新苞晕冲容。
娇嫣光如凤,乘风扬彩虹。
“倚阑娇”山茶花树形优美,四季常绿,树枝健半壮,分枝较柔软,小枝淡褐色。叶形多样,大小参差,大者叶片长十几厘米,宽七八厘米,小者长四五厘米,宽二三厘米;叶多革质,羽状脉,有锯齿;叶片先端尖,基部楔形,少数叶片呈反卷状;叶色深绿略具光泽,叶背黄绿;嫩叶呈淡紫色,具深紫红条纹;主脉明显下凹,侧脉微下凹。花两性,顶生或腋生;花苞卵圆形,萼片黄绿色;花朵文瓣蔷薇型,雌雄蕊瓣化,花径小者三四厘米,大者七八厘米;大小花瓣因树不同,多则56片,少则38片,排成10余轮,呈覆瓦状排列成浅盆形,排列整齐。
“倚阑娇”一树多花式,一花上的两色搭配多有不同,根据花瓣上红白色的成色不同,其系列可分为四个园艺花式(其花型、花期、叶形、树形等性状基本相同)——
(1)粉倚阑娇(大乔)。花色为粉红底色上洒红条(或红斑、红点)。壮龄后有时会出现全红全粉、半红半粉、白底洒红条等花式,但占整树花朵的少数。乍浦九龙山茶花园里的一棵倚阑娇即为此种花式,树龄为180年左右,树高近4米,基径20厘米,但现已枯死。
(2)白倚阑娇(小乔)。花色为白底色上洒红条纹(或红斑、红点),此红为浅紫色。壮龄后有时会出现半红半粉、粉底洒红条等花色,但花朵的数量不多且不稳定。乍浦九龙山茶花园里的另一棵倚阑娇即为此种花式,树龄为170年左右。
(3)红倚阑娇(红乔)。花色为满红色,有一丝丝白条。壮龄后也会出现其他色彩的花朵,盛花期时在树的下边枝条上会开出白底洒红条和粉底洒红条的花朵,但花朵的数量不多,也不稳定。乍浦半爿街某居民庭院中一棵倚阑娇即为此种花式,树龄80年左右。
(4)花倚阑娇(花乔)。花色为半朵红色、半朵白色,半朵的白底上洒有红条(或红斑)。壮龄后有时也会出现半红半粉、白底洒红条等花色,但花朵的数量不多且不稳定。平湖龙湫湾檀郡周某栽有一棵倚阑娇即为此种花式,树龄约40年。
1990年3月,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于江苏无锡召开“中国山茶花命名学术研讨会”,审议并统一命名了237个山茶花品种,其中序号为001-004的四种倚阑娇的原产地都是平湖新仓——
“倚阑娇”在1988年中国第一届山茶花展获奖并被评为“中国十大山茶花名种”之一,1991年荣获中国第二届山茶花展(昆明)优秀品种奖,1997年中国第三届山茶花展荣获金奖,2003年在“中国茶花珍品展”和中国第四届山茶花展上再获金奖。陆明望先生(平湖人)在1995年第11期的《中国花卉盆景》撰文《山茶珍品——倚栏娇》进行介绍,后又在《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0年第3期上发表《茶花名品“倚栏娇”考》一文,使更多的养花人得知“倚阑娇”这一稀有品种,并确知此稀有品种源于平湖新仓。
平湖现存的倚阑娇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在平湖五中(即新仓中学)求学时对校园里各种珍奇花卉树木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印象中,两排教室之间的花坛里有棵雪松,宣传墙南侧有两棵高大的重阳树和一棵无树皮的紫薇,南教室外有一棵很大的三角槭,总务处房门前有几棵高高的紫桐,讲演厅房基东侧有一排女贞,春季花开时香气浓郁四溢,上万只蜜蜂嗡嗡作响……当然还有常见的桂花、冬青、菊花、棕榈、香樟、龙爪槐以及我不知其名、在角角落落里散种着的扶疏花木。闻说倒有一棵倚阑娇,但我竟没注意到它的存在。
后来,我大学毕业后进入该校任教,便向老教师打听这棵树,却被告知已经不见踪影了,所以一直没有机会一睹倚阑娇的真容。直到90年代,从有关文字及移居在外的荡里沈氏后裔口中了解到了有关倚阑娇的零碎信息,也曾趁家访之际去荡里寻访,结果无果而返;也曾在莫氏庄园后门左侧厢房里“迎春茶花展”上欣赏到一棵倚阑娇,但那是盆栽的,而且不是“荡种”所传。事实上,正宗的倚阑娇栽培难度很高,扦插、嫁接的成活率很低,树龄最长的也不会超过200年,所以实际存世的数量并不大,以江浙一带居多,在它的原发地平湖(包括新仓)现有不会超过30棵。荡里旧时有较多人家庭院里栽有倚阑娇,例如刘氏、陆氏天井里的倚阑娇都比较大,但后来都被毁掉了。“三埭头”西面许家浜陶氏有一棵比较粗壮,树高4米多,基径18厘米,可惜因移栽又遭台风刮倒而于1978年死亡,树龄约110年。新仓在2003年中国第四届山茶花展上获金奖的那棵倚阑娇,早在十年前已意外死亡,树龄60年;新仓镇中小街洪氏院子里有一株,估测树龄111年(至2020年),树高3米,冠幅2米,但已谢世。新仓现有树龄较大的倚阑娇有:“三埭头”沈氏植有四株,树龄10-20年不等;“三埭头”北三百米处颜家桥李氏植有两株,其中一株树龄约60年,树高2米,冠幅1.8米,基径12厘米,另一株树龄约30年;新仓镇眉家桥金氏栽有十二株,大部分树龄约40年,树高1.5-2米,冠幅1-1.8米不等。另外,东湖景区北原牧唱里有四株,树龄约20-30年,大的三棵树高约2.5米,冠幅1.2米,其中中间一棵大乔数量不少,其余三棵以小乔为主,此四棵均有大乔、小乔、红乔、花乔四种花式;钟埭茶花公园“醉杨妃”古山红茶边上有一棵,树龄约20年,树高2.5米,冠幅0.8米;钟埭花园社区李氏也植有一株。
自此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便有意无意地搜找着有关“荡里二乔”的图文资料和栽种线索。终于在一位学生的鼎力相助下,从新仓购得了一棵树龄为38年的嫡系倚阑娇。这棵倚阑娇,树形匀称美观,树高约2米,基径6厘米,爆苞100多颗,以小乔为主,兼有小乔、大乔、红乔、花乔四种花式,每年春季开花,每年四种花式的花朵数量都会有变化,花期长达二三个月,每朵花瓣38片。
为此,我托友人请王善业(王积沂之子、王善兰之弟)的外甥女、辽宁著名书法家朱萸挥毫书写了邑人周光瑞和柯培鼎的两首题写倚阑娇的竹枝词。清丽素健的书法作品和娇艳脱俗的名贵山茶,两两相惜,相得益彰。
在自家庭院移栽下这棵倚阑娇时,激动、满足、幸福之情竟难以言表,我就作了一首竹枝词,以此纪念——
年长日久未谋见,梦萦二乔青苞现。
寻问不舍三埭头,幸得荡里嫡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