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睿敏
【关键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激活文化消费市场
【案由】文化的“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公共文化服务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多年来,政府虽然在公共服务供给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以我为例,我不仅是一名政协委员,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之前每到周末、节假日,我都会带着我的孩子去嘉兴大剧院看儿童剧或者去杭州、上海等周边地区看各类展览,但自从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也取消了这项固定的家庭活动。”彭力维说。
不能外出,那是否能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文化熏陶?于是,彭力维开始在线上线下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但令她遗憾的是,虽然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起步较早,但目前仍缺失普惠性、公益性的儿童乐园,青少年宫、妇儿活动中心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也较大,尤其是大剧院等能彰显城市建设水平、突出文化影响力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明显不够。“虽然我市已有博物馆、李叔同纪念馆、吴一峰艺术馆、非遗中心这类的文化场所,但由于存在展陈方式落后、挖掘深度不够、质量不高等情况,对群众的吸引逐渐弱化,主动参与度不高,使用率也不高。”彭力维说。文艺精品创作力度不够,高端文化产品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高层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文艺表演近乎空白是场馆人气不旺、吸引力不够的重要因素。
此外,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也是一大难题。“我家住在东边,周边的文化设施较为完善,但和住在西北部的朋友们聊天,他们总会和我抱怨,西北部的文化设施覆盖率远远低于东部,他们周末想去运动或者看会书都没有地方去,公益性的文化场所十分少。”彭力维说,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居住区在东西南北相继建成,但公共文化设施未能及时跟进覆盖,规划布局已经跟不上城市扩容的脚步,公益性文化场所建设在西北部出现了“空巢”现象。
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同时,公共文化设施供不适求依然严峻。“我之前约了两次羽毛球馆都没约上后,我的兴趣也就被打消了。”彭力维略带无奈地说,羽毛球馆一场难求是公共文化设施供不适求的一个缩影。彭力维从去年10月底开始实地考察,发现市区的室外灯光篮球场寥寥可数;部分公共文化场所周末及晚上不开放;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少;许多想去的场所距离较远,存在停车不便的难题……多种多样的问题背后是市民的文化需求不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我市的公共文化并未贴近大众、服务大众。
“我希望之后我市能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让市民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多元的选择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感染。”彭力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