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杨昊玥
通讯员 纪亚千
本报讯 近日,在林埭镇陈匠村,缪玉观一家六口的餐桌上多了一道新奇美食——用鹌鹑蛋做的平湖糟蛋。“吃客”老缪用牙签戳开小小的糟蛋,舀上一小勺,放进嘴中,尝了一口后,发出了赞叹声。“还是老味道,但上口更清爽,蛮好!”
平湖糟蛋是一张广为人知的金名片,但作为平湖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真正尝过这道传统地方美食的却屈指可数,尤其是糟蛋一上口的酒味冲劲十足,让很多新食客望而却步。最近,浙江龙谦食品有限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品糟蛋,首次尝试以鹌鹑蛋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成品无论是口感还是个头,都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据了解,这款新品糟蛋自元旦上线以来,仅半个月时间,首批量产的10万枚已销售一空。
首批量产的鹌鹑糟蛋受到运输、保存、制作各个环节的损耗限制,成品率低于传统的糟鸭蛋,只有60%左右。但浙江龙谦食品有限公司厂长、平湖糟蛋非遗传承人潘弟观却觉得这样的创新探索是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他已经走了八年之久。糟鸭蛋,有老底子的经验相传,清明入蛋中秋吃蛋,每个步骤都有迹可循,可一旦换了原材料,经验就不再可靠。最早的时候,潘弟观是在新闻里看到有人用鹌鹑蛋制成了松花蛋,受到了启发。当时,平湖糟蛋虽然名气在外,但是受众群体却日渐缩小,这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来说,几乎是个重创。
“我们希望通过更丰富的口感,更小的个头,让更多的受众体验到平湖糟蛋的魅力。”潘弟观说。于是,他在日常工作之外,开始自行研发用鹌鹑蛋做糟蛋,希望用新花样吸引新受众。由于糟蛋的制作工艺原本就很复杂,需要熟能生巧,所以即便是潘弟观,也花了八年时间,才有了量产这种新品的底气。就拿敲蛋这个步骤来说,这道工序到目前为止,仍只能手工操作,无法实现机械化操作。虽然同是蛋,可大个头的鸭蛋和小个头的鹌鹑蛋,在“敲”的手法上却完全不同。
工序有传承,也与时俱进。在公司的可视化车间里,一个个鹌鹑蛋经过清洗、烘干后,直接进入了红外线设备中。潘弟观介绍道,以往判断鸭蛋品质好不好,纯靠经验。如今所有蛋全部“做体检”,好坏一照便知,品质更有保障。不仅如此,糟蛋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全流程记录。
八年磨一剑,潘弟观的心血终于在去年下半年付诸实践。今年1月,首批鹌鹑糟蛋上市,市场的反响很不错。目前,在企业的几家实体门店和线上平台,都已经可以买到这种新品糟蛋。除了刚刚上市的鹌鹑糟蛋,眼下公司正在研发桂花味、茉莉花味的平湖糟蛋,接下来还将开发更多的新品种,让平湖老字号销路更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