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大湖墩变迁史

■ 黄 艳

我们都知道在东湖边的湖墩上,有个叔同公园。不过,这是它现在的名字,以前它叫东湖公园,更早一点,在1982年前,叫人民公园,至于解放前,则叫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前呢?大家都叫大湖墩。

叔同公园所在的大湖墩,并不是天然就存在的,这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用疏浚城河时的堆土堆成的。后来,人们在这个人工堆成的湖墩上种植花木,建造楼房,从而将此地打造成了一个景色极其秀美的胜地。因为东湖更北面一点的小瀛洲被称为小湖墩,这里就被称为大湖墩。天长日久,湖墩上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春秋佳日,士女如云,是当时平湖为数不多的能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当时的大湖墩与对岸陆地并不相通,要去湖墩,就要乘船。登岸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从前平湖非常出名的弄珠楼了。

弄珠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及光绪年间因毁坏而两度重建。弄珠楼是三开间两层楼,砖木结构,楼前“弄珠楼”的匾额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楼下柱上是一副著名长联:“人生行乐须及时,相与上巳祓除,重午竞渡,中秋赏月,九日登楼,长啸复放歌,胜地自多名俊彦;难得一片干净土,但听东田社鼓,西浦鱼罾,南院书声,北原牧唱,抚今共怀古,他乡无此好湖山。”楼上有雕刻精致的长窗,窗外有栏杆走廊。凭栏眺望,风景极佳,东南方远山隐隐,九峰列翠;南面飞檐翘角,古塔高耸;西面桅杆相接,市肆繁华;北面则湖水浩荡,长虹卧波。

弄珠楼往东,湖边有一排五间平屋,这就是“远山初月轩”。门前是副对联,上联是“一轮明月阶前水”,下联是“九点青烟郭外山”。从前,轩南临水还有座尖顶翘角的方形木质“闻潮亭”,这是在湖边水中打下木桩,在湖岸和木桩上铺上厚木板,上面建亭而成。游人若站在亭中,向北望去,吕公桥近在眼前。不过“闻潮亭”后来朽坏后就没有再重建。

民国元年(1911)以后,平湖士绅们觉得当地没有一个公园是件极为遗憾的事。考虑到大湖墩占地面积虽然不广,但是位置极佳,处于水中央,风景天然,将其改建成公园是最为合适的。不过当时的大湖墩,除了弄珠楼外,其余都是旷地,高处如阜,低处成漥,地面高低不平。稍微平整点的地方,都被附近的小商贩们堆满了板木砖瓦。整个湖墩,整体来说,荒草没膝,荆棘当道,芜秽杂乱。决定改建为公园后,县里拨款,并委任专人开始整修。但是最初步的夷平地面这个工程就已经非常浩大,又所任非人,工程款被侵吞不少,所以改筑进度缓慢。好在,公园总算是初具雏形。

这有点雏形的公园,不久就成了文人雅集之地。

民国四年(1915)的3月上巳,当时平湖的文坛耆老黄金粟先生,又准备发动继续修筑公园。发动仪式就在弄珠楼上举行,当天热闹非常,肆筵设席,猜枚行令,备极一时之盛。席终,大家约定中秋节再来弄珠楼赏月。

这年的中秋节,是令无数后人向往而不可得的。中秋节这天,黄金粟先生预定酒筵一席,参加赏月的有顾懒痴、姚晋洪、全云帆、钟来松等八人。下午四点左右,大家联袂出东门,乘小舟,登上弄珠楼。当晚弄珠楼上下共有三席,黄金粟先生的酒席就设在楼上。兴步登楼,褥暑初消,金风习习,凭栏四瞻,远处九峰隐跃云际,三泖依稀为带,近处则报本寺浮屠高耸,梵钟清罄,一声声传入耳鼓。风景之佳,不可言表。那时的弄珠楼自然还没有通电,大家都自备汽灯。夜晚,圆月冉冉由西而升,众人兴高采烈,猜拳行令,赋诗作画,甚至有人脱略形节,慷慨高歌,醉态毕露。湖中,有三四小艇,艇中也置酒设席,并有歌女伴唱陪酒,金樽檀板,更翻奏阙。从弄珠楼上遥望,见各舟灯彩闪烁,歌声抑扬。此情此景,恍如仙境。

民国十六年(1927),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县府决定将大湖墩改名为“中山公园”,并拨专款修建了“中山林纪念塔”。塔高约5米,塔身四面都刻有“浙江省平湖县中山林纪念塔”字样,塔旁栽植松柏。其后,中山公园又添建亭台轩榭,补种树木花草。原来设在城隍庙的平湖的通俗图书馆也搬到了中山公园内。

但此时的中山公园,仍孤峙湖中,要到公园去只能依靠渡船,非常不便。当时,新任县长沈士华一到任就把改建公园当成首要任务,召集平湖士绅组织中山公园募款委员会,集款三千余金,决定先建桥,与保安街、横街、庙街一带相连。桥于民国十七年(1928)夏末动工兴建,工期三个月,到第二年1月建成。这座桥是平湖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全长24.5米,桥面净宽4.25米,两边有水泥栏杆和灯柱。这样,游人就可以直接从桥上进入公园了,十分方便。

有了桥,又由于中山公园不收门票,可以自由出入,游人一下子多了很多,于是,当时的管理员陆祝荪又提出了应该建造大门。民国十八年(1929)的6月,一扇大铁门从上海运到平湖,装在了中山公园。

不断改建的中山公园沿园有了平坦的马路,夹道松树与冬青都按一定的高度截齐,水门汀的路面,旁边还点缀了几只石板长凳,专供歇脚之用。每到节假日,游人如梭。虽然还是不能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名园相比,但较之从前,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但之后,中山公园的发展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觉得公园的性质慢慢变了。中山公园原来是归县公款公产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但是民国十九年(1930),中山公园改归了县教育局管理。县教育局就在弄珠楼设立了一个民众教育馆,而已经搬入的通俗图书馆扩充了规模,成为民众教育馆图书部。图书部在弄珠楼下,里面的布置很不错,光漆的台椅,放得整齐,墙壁上挂着世界伟人的肖像,左边是书架,右边是报架,正中杂志架,里面是书库。书库据说有各种图书五千余册,以文艺作品居多,不但有中国古典小说和近现代小说,还有不少翻译小说,当然也有平湖各校的校刊之类。图书部有时也发动和组织读者写感想或心得,佳作就贴在墙上“读书园地”。民众教育馆还在远山初月轩内开办民众夜校,招收青年职工晚上来校学习,也进行职业培训。有时还有唱歌等文娱活动,职训班会训练京剧,教的人拉弦高吭,数十人跟唱,挺吸引人的。当时有不少人喜欢吹口琴,因此,夜校特意开办口琴班,聘请上海口琴演奏家庞庆勋每星期来教学一次。当然,遇到节假日,民教馆还会组织灯谜、象棋比赛等作为教育民众的方法。

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4月,因为公园内要驻扎军队,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部奉令迁出公园,迁入位于学宫(孔庙,俗称圣人殿)的教育局内。但之后军队并没有到公园里来,民众教育馆又搬回来了。短短两三年内,民众教育馆从最初仅占公园的一部分,到后来,整个中山公园几乎都被占了,仅仅还剩下远山初月轩房屋五间,据说可能要筹建民众茶园,供大家游览憩息。

因此,虽然中山公园还是对外开放,不禁止游人入内,但很多地方实际上已经不能入内了。况且,因为缺人管理,花木也都已经凋零不堪。本来平湖县城内外除了中山公园外,就没有什么山水名胜,也没什么其他娱乐场所,现在这个唯一的公园又被占了,很多人只好去南门外散步了。

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11月,平湖县城沦陷,中山公园也迎来了噩运。恐怖气氛中,居民出城不易,也尽量避免出城,没有人还会有闲情逸致去游园。当时的中山公园可说是人迹罕至,园内杂草丛生,枯叶遍地,荒凉芜秽,形同荒岛。

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寇以“防止游击队破坏,肃清射界”为由,下令将弄珠楼拆毁。于是,平湖的一帮奸逆宵小在拆毁了平湖老县政府后,又把小瀛洲和弄珠楼给拆卖殆尽了。名胜古迹毁于一旦,使人痛惜。

抗战胜利后,国土重光,百废待兴。

此时的中山公园,里面衰草丛生,瓦砾成堆,除了一条小小的羊肠石路外,根本没有立脚之地。蔓草荒榛下,能依稀认出弄珠楼废墟。公园的一角,还残留有日寇建筑的炮台与一小房,小房旁边深藏着一个大大的粪坑,令人闻之呕吐。这样的中山公园自然是需要下大气力来修复的。于是,县政府多次召集地方代表和社会上热心公益的人士开会,决定由公款加社会募捐来修建中山公园,并拟定招商承办中山公园暨民众茶园,要求有:一、承办茶园商人应担负建筑茶园之工资,其范围除茶园外,当须布置四周环境。二、商人建设茶园费用,得在租金内全部扣除。三、茶园建筑地点及房屋式样的布置等须遵照政府之规定,但以简单雅静为原则。四、建筑材料除砖瓦木材由政府供给外,其他一并由承办人负担。招商应该是比较顺利的,后来许廉声等人在园内开设了茅庐茶室,王星桢不仅开设了悦宾楼,又预付租金,开设食品店,兼售冷饮品,雇用女堂倌招待,生意非常不错。不过,悦宾楼是酒楼,开设后,因为食客复杂,以致于将中山公园的花木损坏不少。中山公园的花木都是由热心人士捐赠的,因此大家意见很大,经过交涉后园方通知要将悦宾楼迁出。

县政府又在园内恢复了民众教育馆,馆址在公园东北部靠湖的三间瓦屋内,也备了些图书出借,但比战前少了许多。中山林纪念塔以北则兴建了忠烈祠,对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军民等人表示悼念和崇敬之情。

民国三十五年(1946)下半年,商人方朋林在中山林纪念塔以东建成凉亭一座,他将自己名字中的“朋”拆开,为亭取名“月月亭”。至此,中山公园又恢复了生机,夏日炎炎,每至傍晚,游人如织。有人到公园里纳凉消遣,有人在湖里划“洋船”,累了到公园里休息一会。

1949年5月11日,平湖解放,公园又有了新的变化。1950年,中山公园改名“人民公园”。平湖县新成立了文化馆,馆址也设在人民公园内,园里原来的民众教育馆及图书部都归入文化馆。图书部设在忠烈祠(中山纪念厅)内。1957年,平湖老城墙被拆除,拆下的块石就在公园沿湖砌筑了石岸,并在园南端建成一个半圆形的石踏渡。第二年,又将原来湖东普济庵的一对石狮放置在踏渡岸上左右两侧。1958年8月,图书馆(部)迁到了解放西路新址。人民公园内迎来了新成立的县博物馆。1964年,在公园东南角沿湖建起了约30米的水泥花架长廊。“文革”期间,人民公园又遭逆境,公园空地成了农民交易毛猪、竹木等物的场所。1979年起,人民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园的北部建了一道花墙,将公园分隔成外园和内园;沿湖周围筑起砖墙;疏浚湖中湖,湖中装置龙头喷泉,放养红鲤鱼,建了湖中亭,湖上建九曲桥,桥东叠石成山,建四角竹亭。此时,园内的花木品种已有近两百种,其中还有许多名贵品种,有花龄350年以上的古牡丹“玉楼春”及百年以上的山茶、黄荆桩、榆树桩等。园内的活动设施也齐全起来,茶室、露天茶座、活动厅、儿童娱乐玩具、小动物园等,不一而足。1982年,人民公园改名为东湖公园。1987年,沿湖砖墙被拆除,改建为栏杆。1991年,重修了公园桥。1994年6月,在四角竹亭原址建了弄珠亭。弄珠亭是方形,柱上一副由平湖著名女诗人王善兰撰并书的对联,上联是“一轮月照亭留客”,下联是“九派潮来水弄珠”。亭东南不远,是一个水池,池边竖有一碑,上有“鱼乐国 董其昌书”字样。

1995年,修建了牌坊式的东湖公园大门。此时的东湖公园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进大门,就是公园的外园,有一道高低起伏的花墙和内园相隔。花墙上爬满了爬山虎。东北是一排朝南的七开间平房,门口一对石狮,里面放着塑料海洋球、盘梯等儿童玩具,这是“乐乐开心城”。东面是小动物园,园里有猕猴、孔雀、珍珠鸡、海狸鼠等。从平房对面的月洞形中门进入内园,就是公园主路。路东是湖中湖景区,一座钢筋水泥制的九曲桥横跨在湖中湖上。站在九曲桥上南望,对面是六角形的“湖中亭”,尖顶翘角、四周有栏。湖中亭以短平桥与全园中心的茶室相连。如果循九曲桥向东走,桥尽头左边是假山,右边就是弄珠亭。假山不大,却也曲折有致,向上可以登顶,向下也可以穿洞。假山东北还有一座土石垒成的小山,略高于假山,山下有路,沿路曲折往北,就是内外园之间的东门。全园的中心就是茶室。茶室南面正门对着中山林纪念塔。鱼乐国的南面是设于大树下的露天茶座,可供数十人饮茶、休息。公园西半部还有一座小土山,有一棵巨大的枫杨,绿荫如盖。小土山南面是一块用栏杆圈起来的电动车环形场,场中央有花木和草地。由此往南,还有民间故事表演场所、有鹅形游艇的圆形大水池和儿童碰碰车娱乐场。其实,整个东湖公园真的也不大,但不论走到哪里,湖畔树下,随处都有座椅。如果有暇坐在湖边椅上,抬头西望,隔湖不远,就是昔日十分繁忙的南廊下客运码头。

2004年,曾经的东湖公园内建起了李叔同纪念馆。2005年,李叔同纪念馆正式启用,东湖公园同时改名为“叔同公园”,园内也改建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样子。

2022-01-10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93460.html 1 3 大湖墩变迁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