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人文

平湖诗人眼中的东湖之美

一地之名,从无到有,众口而呼,往往习焉不察,就当一个符号。但究其渊源,则往往有一番缘由,一串故事。当湖在平湖人眼中,就是美目。美目盼兮,巧笑倩兮。

当湖,原县东陆地,有番僧相曰:“是当为湖。”顺帝时(约公元126年)故陷为湖,今为当湖(《后汉书·君国志注》)。武原县陷为当湖,隆安五年(401)改东武湖,俗呼东湖(陆广薇《吴地记》)。而据《程志》记载,当时东湖周四十里。南北十二里,东西六里,东南通古邑,西南近海盐,东界广陈,北接华亭。舟楫便利无间断,地迥村远。

显见,东湖乃自然之造化,灵气十足。东湖九港钟之,三泖汇之,如龙鳞凤羽之绕其前也。东湖按五行八卦陈列,酷似“平湖书房”,为一方胜概,四时之觞咏聚焉。

东湖谦卑处下,湖纳九川,风景秀丽,珠楼独立,群鸟飞翔,绿树环绕,湖光山色四季不同,周围名胜古迹众多,俗有东湖十景之称——鹉湖春色、案山晓翠、三寺雨钟、六桥晴市、东田社鼓、西浦鱼罾、南村书堆、北原牧唱、霍氏行祠、鲁公古墓。至2000年,东湖迎来了又一次梳妆打扮,迭变跃升。在汲取历代“东湖十景”的基础上新建“东湖八景”——鹉湖春色、案山晓翠、西浦鱼罾、南村书堆、北原牧唱、含珠凝晖、塔影垂虹、九龙戏珠。八景风光各不同,四时宜似在画中。使原来“身在东湖边,不见东湖水”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一个原本的航运中心蜕变为国家4A级景区,城市品质更为优化。

近年来,东湖景区不断优化周边环境,厚植人文底蕴,做好融合文章。2018年5月,在东湖景区以“融入融合创新”为理念,建成了平湖市党建主题公园。把党建阵地由室内拓展至室外,由党员扩展至群众,进一步凸显党建示范引领的作用。同时,为展示深厚的平湖报本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平湖特色的清廉文化,在环东湖建成了清廉文化展示线及平湖名人馆,展示了清廉太守陆绩,其“廉石”故事家喻户晓、“怀橘遗母”则入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天下第一清官——陆陇其等。建起了“却金亭”,展示了平湖“二马御史”中的马璇琉球却金的廉政故事,边上的“望重内台”石碑威严厚重……

东湖早已成为了平湖的代名词,历代文人墨客,每每放舟湖上,诗词唱和,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明沈懋嘉《当湖十景竹枝词》、冯敏效《当湖十二咏》,清代张云锦《当湖百咏》、胡昌基《东湖近咏》百首,民国高廷梅《东湖十景竹枝词》,当代刘宗德《东湖赋》等等。

描写东湖的诗词不胜枚举,描写东湖的诗人为数众多。平湖诗人笔下的东湖烟涛际天、婀娜多姿、渔歌晚唱、居然胜境。

东湖美景写不尽,单就东湖十景一组镜头,就有多位诗人,从不同角度加以浓墨重彩,以诗言志,以诗达意。所以,在这里也就选取部分平湖诗人及作品,表达对东湖的赞美。

张仁,明初人,时尚末析县,居平湖境,明弘治《嘉兴府志》中收录其三首诗。试看其《当湖春色》——

平湖漾晴绿,狎鸥自相逐。

归艇小于杯,轻帆晒蒲幅。

星萍恣漂流,白鱼跳尺玉。

柳线牵人衣,香林雨新沐。

汀尾沙禽鸣,人家映修竹。

步履随春风,席地倾醽醁。

玩乐当如何,回首炎威促。

此为较早描写东湖的一首诗词。春天里雨后的东湖,湖水如油,浮萍漂流,白鱼飞跃,岸柳修竹,沙禽鸣叫,春风习习,游春人席地唱饮,极目爽心,虽炎热在促,心情不减。

沈懋嘉,字会真,号白岩,国子监司业懋孝弟,明隆庆时诸生。为人仁厚闲雅,沈季友在《槜李诗系》中云:“其诗体清新跨俗。”独于科举坎坷不遇近三十年,乃退而自放,葛巾白衲,采莼卖药,以供生活之需,吟诗著述以终老。著有《四书说概》、《白岩遗稿》。诗亦被朱彝尊采入《明诗综》。其《当湖十景竹枝词》,民歌风格特浓,感情真真切切,脍炙人口,为人所喜爱——

鹉湖春色

阿郎曾说汉阳城,鹦鹉名传旧绿汀。

问郎可似东湖上,小小春沙好踏青。

此诗中所提到的汉阳,乃武汉三镇之一。此处因洲名鹦鹉而联想到汉阳。唐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西浦渔罾

十里清波湖面长,鱼床蟹簖水风凉。

瞢腾醉倒渔哥子,自挂蓑衣晒夕阳。

此诗描写东湖之有西浦,渔舟停泊之所也。虽无山枫江荻以佐奇观,而白苹红蓼间,罾网咸列,太阳东出,影落寒潭。储光羲诗云:浦口多渔家,清泠水木阴。幽景于兹可见。

霍氏行祠

花街东畔是侬家,闲看迎神晚放衙。

拂拂红旗春赛罢,霍王祠下采藤花。

从诗中看,吴王皓疾,有神附小黄门云:金山咸塘,风潮为害。余汉之博陆侯也,当统部属镇之。翌日疾瘳,立庙小金山,乡人复筑宫湖上。宋宣和二年,两浙提举鲁詹请于朝,封忠烈公,赐额显忠祠,为文以记其事,部下钱侯尤灵著。嘉靖中,倭寇掠湖,人见有金袍白马,戈戟如雪,或作虎象形,击之遂去。显忠庙在当湖西北隅,赵孟坚有显忠庙英烈钱侯碑。

鲁公古墓

家家寒食各纷纷,留得轻风上绣裙。

满地纸钱人不扫,草花红过鲁家坟。

鲁宗道(986-1029),官至参知政事,为人正直清廉,人称鱼头参政。另其后裔宋鲁宣义、鲁寿宁、鲁文谥也葬于此。古墓在桑园弄。

沈季友(1654-1699),字客子,号南疑。西平知县棻子,陆阁学葇婿,康熙丁卯(1687)副榜。幼即聪明颖悟,稍长,即精制艺及古文词,尤擅于诗。原本汉魏六朝,出入三唐,自成一家。早年游京师,汪琬等名公巨卿一见即相与订交,诗歌倡和。毛奇龄一见,即惊才绝艳,目为“才子”。诗僧今释云:“味客子之形,如白鹤凌空,玩其诗,如横笛孤吹于空山月下,清绝秀绝,形神俱妙。”又编纂《槜李诗系》四十二卷,为嘉兴一郡之诗,自汉晋以迄清初,颇备一郡之文献,功在千秋。已收录《四库全书》。著有《南疑集》九卷、《学古堂诗集》六卷、《回红词》一卷等。《县志·文苑》有《传》。《东湖竹枝词》二首——

(一)

妾身好似湖上亭,朝朝暮暮雨复晴。

郎心好似湖中塔,一半撩人半未成。

诗人用双关手法,男女风情拟作东湖风光,变幻莫测。

(二)

化城寺里疏钟起,五老峰前春溪深。

月落湖心棹歌去,一天风浪好难寻。

化城寺,亦名化城庵,在东湖之东畔。五老峰,在报本塔院前,明刑部主事陆杲立。月落之时,泛舟湖上,人生一大快事。

张云锦(1704-1769),字龙威,号铁珊,又号艺舫主人。监生,雍正乙卯举博学宏词科,省试被放。少学于舅氏陆奎勋,工诗,尤善咏物,通经史,诗宗杜、韩、苏三家。清雍正九年(1731),应浙闽总督李卫聘修《浙江通志》及《西湖志》,与名流仁和杭世骏、钱塘厉鹗、长洲沈德潜等交往。著述丰富,有《东湖弄珠楼志》、《德藏寺志》、《佑圣宫志》、《清献祠志》、《报本塔志》,以及《兰玉堂诗集》、《红兰阁词》等。看其《当湖百咏》二首——

(一)

东湖湖畔好风光,相约寻春步野塘。

惟恐来朝天欲雨,画檐高挂扫晴娘。

东湖风光绮丽,相约踏青,但又怕下雨,于是在画檐下挂扫晴娘以求天晴。扫晴娘,旧俗,民间祈祷雨止天晴时挂在屋檐下的剪纸妇人像。

(二)

当湖形胜最堪夸,城郭周遭占水涯。

巷陌烟花春十里,楼台灯火夜千家。

当湖地势得天厚,湖广百顷,西环城郭。巷陌纵横,十里春景;亭台楼阁,千家灯火。

胡昌基(1750-1836)字星禄,号云伫,贡生。其人风华秀瞻,笃学励行,博综经史,尤工诗文。乡贤沈文恪初评其诗文云:“清而不靡,丽而有则,胚胎六朝,出入于唐宋元明诸大家。”可见知人之深,评价之公允。其《东湖百咏》一百首,自继沈堮《当湖竹枝词》、张云锦《当湖百咏》、陆栱斗《当湖竹枝词》之后对乡邦民风民俗,遗闻逸事的延续与补充,丰富了竹枝词的内容与范围。又辑编《续槜李诗系》,上承沈季友《槜李诗系》之遗,下迄嘉庆朝,昕夕搜讨,收录一千九百余家,析为四十卷,备一郡之文献,洵为大观。著有《濑山话旧录》、《石濑山房诗集》九卷、《文集》一卷、《续槜李诗系》四十卷、《石濑山房诗话》若干卷。《县志·文苑》有《传》。此为《东湖百咏》之二——

(一)

东湖西接汉塘流,九派文澜一镜收。

曾说奎光案山脊,新开杰阁小瀛洲。

案山,以对曾公墓得名。乾隆甲申,邑侯长白刘公于小瀛洲建文昌阁。乙未,光山刘公增建瀛洲书院。

(二)

宛转长堤一线连,弄珠楼外柳如烟。

新年贩得鱼秧至,泊遍西吴黄篾船。

弄珠楼:旧名戏珠亭,因其地形若九龙戏珠于沧溟而得名。明嘉靖丙辰年邑令陈一谦初建,明万历年间邑令萧鸣甲重建。康熙丁丑年知县王玮改建。咸丰庚申楼毁于兵燹,光绪丁丑里人重建未竣。

高廷梅(1867-1932),原名廷槐,字山亭,别号晓翠,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二十八年(1902)始,历任广西横州、北流等县知县,有惠民声望,擢任归顺州知州、郁林直隶州知州。国变(1911)以后,隐退不出。早年为邑名宿陆超陞入室弟子,深得师门欢心,将专业知识与诗画技艺,循循善诱,日必完成数艺,未尝一日有闲。故学有专长。耽吟咏,工书法,尤善写梅,有神韵,妙趣横生。对乡先哲遗著,不遗余力地搜集,得十九种,分别进行校勘整理,先后用活字排印,每卷均有廷梅序跋,名《乡先正遗书丛刊》。看其几首《东湖十景竹枝词》——

鹉湖春色

阿侬家住鹉湖滨,鹦鹉洲前草自青。

春水绿波似南浦,愿郎休作别离人。

诗描写了家住东湖边上的人家,欣赏草青、绿波的春天美景。南浦:南面的水边。《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王逸注:“愿河伯送己南至江之崖。”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何。”

三寺雨钟

寺前不见夕阳红,寺里钟声荡暮空。

怕有渡头急雨至,吕公桥下早收篷。

三寺,在东湖之东,有飞锡庵、化成庵、普济庵三寺。潇潇细雨,夹着钟声,融化在东湖之上,比“夜半钟声到客船”更具魅力。

东田社鼓

声声打稻闻东田,报赛迎神八月天。

社鼓咚咚社翁醉,夕阳影里话丰年。

八月做秋社,祭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风俗活动。收稻日,农父祭赛社神,鼓声咚咚,连村不绝,畅谈丰年情景。

北原牧唱

忙煞农人又插田,平原一片草如烟。

牧童随意山歌唱,唱罢山歌牛背眠。

在东湖之东北,水草丰美,盛产稻粮,牧童的歌声随风远扬。明李东阳《北原牧唱》诗云:“歌声渐低人更远,山苍茫,水清浅。”

赵韩,字退之,初名京翰,字右翰。其父维寰文名动海内,韩复振起。吾邑赵氏一族,为孟坚后裔,以文章称雄一时。明万历壬子(1612)副贡,当时与四方才士交往甚多。平生于诗许独步,识者称其雄隽傲兀,不落常调,为一时之豪。晚年自号榄生。著有《榄言》、《蜡言》、《蔗言》。《县志·文苑》有传。其《东湖竹枝词》有——

(一)

白衣庵里乞莲胎,依拜观音郎抱孩。

绣得双幡犹未上,阿师先送小名来。

白衣庵,即普济庵,在东湖东,曾设坛祈雨于此,后有白衣观音像,祷之多男。里人有到庵内求子之俗。阿师,即白衣庵内僧人。

(二)

湖底曾留市井残,安知此地不狂澜。

尚书画阁银台冢,尽作邻园古迹看。

东湖,亦名当湖。据《县志》潘之恒《当湖记》云:“当湖,在县东陆地,有番僧相曰是当为湖,后果陷。”寓园,明尚书陆光祖别墅,后为张诰购得,改为耜洲山庄。

刘宗德(1935- ),上海市青浦区人,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为原嘉兴学院平湖校区高级讲师,精通古代汉语,爱好古典诗词,尤擅长撰写赋。1995年退休后,笔耕不辍。所著《平湖赋》获2010年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东湖赋

东湖者,九派汇总,傍城东而流千又八百年矣。向为文士留连吟咏之宝地,邑人舟楫渔灌之水乡。惜往日素面蒙尘,明珠失色;幸今时政通人和,物阜民康。政府尊民意,重生态,世纪之交决策还景东湖,围湖而建公园焉。古韵兼融新章,新景点美轮美奂,隔湖而相望。东泖云帆水天一色,南村书堆飘逸芸香。西浦鱼罾锦鳞嬉水,北原牧唱横笛悠扬。九峰一览逶迤青黛,案山晓翠竹韵潇湘。临湖远眺,碧波泱泱。垂柳拂堤,湖风送凉。摄云映月,跃金浮光。莲绽湖心,塔照斜阳。虹卧绿水,艇犁沧浪。举目春色,花妍草长。一派生机, 鹜飞鹭翔。欢声笑语,和谐天堂。佳侣留影,良朋举觞。东湖洵乃诗意栖游之胜境也。

赋中,竹韵潇湘:意为湖边响起音乐。韵,诗或音乐。潇湘,水名,借指东湖。像潇湘馆那样翠竹掩映,环境幽雅。

《东湖赋》一文用“赋”这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学形式抒写而成,措词优美,对仗工整,全文从东湖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著名景色等写出了东湖之美。

2021-12-29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88698.html 1 3 平湖诗人眼中的东湖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