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冬日暖阳 好看戏

岁月如歌,人生如戏。读着鲁迅笔下的《社戏》,不觉想起冬日暖阳下姥姥在戏台下看戏的情景,恍然如昨。

■贾军礼

周末的午后,阳光正暖,漫步在东湖之畔的洁芳桥上,踩着沙沙作响的一地黄叶,不觉已到图书馆。坐在窗明几净的城市书房,随手翻阅一本《鲁迅散文》,细品先生《社戏》中氤氲着江南灵秀之气的鲜活文字,我的思绪似乎随着窗外湛蓝的天际,飞回到了故乡旧年的看戏往事。

在记忆的屏幕里,冬日里最暖心的回忆就是早年间乡村里搭台唱戏的那些快乐日子。

在老家河南的乡村,每逢重要的节假日,村里都会为乡亲们请来豫剧团红火乐呵几天,譬如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雷音寺的寺戏,四月十八临淇集市上的社戏,七月十五姥姥家牛王爷的庙戏,冬日荷乡里的村戏等,在文化生活匮乏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绝对是极具吸引力的群众文化盛事。乡村的戏台大多集中在空旷的地方,有的在田野庙宇里的戏楼上,有的在村委会大院里,还有的在村庄外的土场上,不一而足。

在我印象中,冬闲时节乡村唱戏居多,经历了春种、夏管、秋收和冬藏,人们闲下来的时间渐渐多了,一个剧团甚至能走村串乡从冬天一直唱到来年的正月底。

冬日的午后,是一天中光照最好的黄金时间。平常的日子里,老人们茶余饭后都在北墙根儿晒太阳、下象棋、聊天、哄小孩儿玩耍。一听说村里唱戏,想到木匣子里听到的戏文就要出现在自己家门口,他们别提有多高兴啦。剧团进村了,小孩儿们追着汽车跑,看他们卸戏箱,搭舞台,叽叽喳喳、追逐嬉戏,好不热闹。老人们则早早把家里所有的椅子板凳都搬过来,座椅不够甚至搬一些石头垒起来,在上面摆一块长木板,有些人家不光自己看,还邀请亲戚们来一块看戏。

姥姥是个铁杆戏迷,五个闺女中谁家村里唱戏,都一定会把她请来。那几日家里好吃好喝全招呼着,小孩儿们也跟着沾光。加上村子也不大,下午戏台上锣鼓声一响,别说一个村,就是隔着一道山岭,那婉转的戏腔借助着西北风飘出方圆数里,邻村亦隐约可闻,所以上课基本上也上不成什么,孩子们个个像没了魂儿似的,心也早已跑到了戏台下面,学校也索性“投其所好”,放半天戏假,老师孩子皆大欢喜。

村里大喇叭一声广播,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你看吧,村里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扶老携幼,拎着马扎,提着板凳,扛着长椅,从四面八方的犄角旮旯里鱼贯而出,像赶集似地纷纷朝戏台走去。再看戏台下面,一排排高椅子、低板凳,花花绿绿、纵横交错,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黑压压一片人的海洋。

唱戏的大院子,除了这些人气十足的戏迷群体,还有一帮做小生意的地摊货郎,他们大多在观众区最后面,出售冰糖葫芦、爆米花烤肠、气球玩具等,五花八门,往往引得小孩儿们走不动路、挪不开步。

戏台上,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酸甜苦乐咸百味人生。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王莽,黑脸的包公,花脸的七品县令,真可谓“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六七步能行四海九州”。戏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中,姥姥的头上经常蒙着一块白方巾,和同龄人坐在人群中间,仰着脸看着舞台上各式人物走马灯似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动情处不时用头上的方巾抹眼泪,开心时又捂着嘴笑得眼角乐开了花。

而小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戏台周围的人群中来回穿梭,或三五个同学玩伴一起围在戏台下面奔跑嬉戏,或央求着姥姥买玩具,或用大人给的零花钱去小摊上买零食。时至今日,那熟悉的江米条、喷香酥,那可装弹丸的玩具手枪,装有《西游记》彩色幻灯片的绿色塑料相机玩具,依然让我回味无穷。

三幕戏过后,基本上已日薄西山。散戏后,村委会大院的南大门往往被堵得水泄不通。提前回家的母亲,此时早已经把热气腾腾的葱花大饼和熬好的小米红薯粥摆在了饭桌上。

晚饭过后,月明星稀,酡红色的晚霞还挂在西山,戏台上已是灯火通明。此时的戏台上比白天精彩了许多。各式各样的灯光,粉红色的纱幕,摆着水袖,踩着莲步的俊俏丫鬟,干冰升华后的舞台上,宛若仙境的烟雾……

随着剧情发展,幕布上不断变化出亭台楼阁的宫殿、绿水青山的湖上风光、明镜高悬的衙门大堂。尤其是一招一式的武戏,比如挑大刀、甩长发、翻筋斗,更令孩子们啧啧称奇。

记得有一年看戏,一群小伙伴来到后台看演员化妆,其中一位竟然把人家骑马的长鞭和假胡子给拿跑了,急得即将上场的演员满头大汗,村委会都用高音喇叭来寻物启事啦。

岁月如歌,人生如戏。读着鲁迅笔下的《社戏》,不觉想起冬日暖阳下姥姥在戏台下看戏的情景,恍然如昨。时至今日,每当从抖音上刷到熟悉的豫剧唱段,就会禁不住想起冬日暖阳下乡村看戏的熟悉情景。

2021-12-1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84365.html 1 3 冬日暖阳 好看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