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智能虫情监测点成“千里眼顺风耳”

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这些就是前段时间水稻生长时诱杀的蛾子,这套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出害虫的类型,实时监测每个时间段的害虫数量。”近日,市农业农村局植保土肥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潘秋波激动地向记者介绍建在钟埭街道活罗浜千亩良田里的新科技“宝贝”——智能虫情监测系统。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套系统由一台水稻智能虫情测报灯和一套性诱监测设备(4个终端)组成。智能虫情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监测区域有害生物状态信息,对有害生物远程诊断,提决策支持信息,是农业技术人员作业管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智能虫情测报灯利用光电技术实现自动诱虫、杀虫,自动调焦拍照,自动监测害虫种类、数量及其扩散动态。性诱监测设备,通过内置特定昆虫的性诱芯,集定向诱杀、数量统计、实时报传远程监测于一体。这套系统可实时将监测数据上传到市数字农业大数据中心平台,分时段显示诱集到的害虫种类及数量。农技工作人员可以在电脑前根据识别的结果对虫害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对症下药。目前系统可自动识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大螟、稻飞虱等多种害虫。“智能虫情监测系统集成应用”入选全国2021年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

农业科技为农兴农强农。近年来,我市以“肥药两制”改革为牵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数字赋能植保,通过病虫监测智能化、农药监管数字化、绿色防控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先后投入资金261万元,在全市各镇街道建成水稻智能虫情监测系统9套,实现全市镇街道全覆盖,建成蔬菜夜蛾类害虫性诱监测设备4套,田间小气候观测仪、小麦病害预警仪等各1台,监测数据同步上传至省数字植保平台。目前,已初步建成全市虫情数字监测预警网络,通过网络上传数据,进行数据查询整理、统计分析,缓解测报人员不足与调查任务量过大的矛盾,提升了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效率。

在为我市农户增收致富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的路上,我市对农药监管也进行数字化,全市80家农资经营单位100%安装人脸识别一体机终端,通过农资信息化监管系统建立购销记录台账,电子信息化实名购买登记全覆盖;身份证识读器、条码打印机和无线扫描枪等硬件设备安装全覆盖,基本实现信息数据化、购销实名化、监管实时化、服务网络化。同时打造“浙样防”智慧施药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建立起农药“进—购—用—回”一体化平台。加大对生物农药在使用环节的补贴,让农户使用生物农药的成本低于和接近化学农药。推广应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8万亩次、28%井冈霉素4万亩次,财政给予25元/亩的补贴,农户实际支出成本为7元/亩。建设省级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农药定额制施用)示范区4个。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施药机械,认定通过省级及嘉兴市级统防统治示范性服务组织6家,组织开展对专业化防治从业人员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防治技术水平,真正从源头上减少农药污染,保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记 者 何金妹

通讯员 夏竞舟

2021-12-14 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83442.html 1 3 智能虫情监测点成“千里眼顺风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