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木条、铺设楼板、精选木材……走进位于新埭镇西大街的俞创硕陈列馆,斑驳的外墙、开裂的房门、积年的青石板,无不透露着历史的痕迹。而在现场工人们忙碌的修缮之下,这一抹岁月的沧桑,正逐渐变为文化的印记。
作为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民居,亦是著名战地记者、摄影家俞创硕的故居,这座西大街61—71号的古建筑是新埭镇独有的文化资源。恢宏大气的三进院落中,依稀可见主人当年的风华。然而经过百年风雨侵袭,却濒临破败。“这些古建筑就像是遗落在新埭老街上的珍珠,我们必须要把它们一颗一颗捡回来,串珠成链,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风景线。”沈淑颖说,于是他们启动了“拯救老屋行动计划”,俞宅就被改建成了陈列馆,继去年外部修缮后,今年又启动了内部提升工作。
“做古宅修缮,最讲究的就是细致。”金友堂是此次被精挑细选而来负责俞创硕故居修缮的老木匠,在江南典型传统故居的文物修缮方面有着十几年的丰富经验。古建筑都是有灵魂的,每一丝肌理里刻画的不仅是时代的记忆,更是文化的传承。为了保住这一份“血脉”,每一个细节他们都极尽挑剔。“为了保持古宅的老味道,我们能修就不会换,尽量保留老样子。”金友堂说,一进院落东厢房中的将军柱已有一半已被虫蚁腐蚀,他便将腐蚀的部分削除,重新打磨出契合的部分进行组装;新木材容易变形,不利于古建筑的长期保存,他们就采用其他老房子中拆下来成形老木材,以便与古建筑原有部分高度契合;不同于现代装修中的机器作业,老宅修复中的每一个环节,老木匠们都是以传统工艺慢慢查看、打磨、比对,以精益求精的手工作业力求恢复古迹原貌……目前,俞创硕故居整体修缮任务已完成90%,不日便可与新埭群众和广大游客见面。
新埭古镇,历史绵延数百年,新埭老街更是几代人的记忆和牵挂。如今,放眼望去,这条长达千余米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上,一颗颗被遗落的珍珠,正在重焕光芒。“合理地利用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古建筑的价值在于能否赢得群众的认识和重视,因此我们不仅做好恢复文章,更注重文物的活化利用。”沈淑颖说。沿着老街,从东向西而行,已建为游客服务中心的徐宅、已变身乡贤会馆的周宅、即将完成修缮的俞宅、即将开启新埭国学之旅的高宅,以及即将为老街群众弥补文娱活动场所空白的新埭书场,这些新埭独有的明清至民国时期古建筑和名人故居正经历着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将被打造成为现代镇中旅游点的“文化IP”,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让新埭百姓和乡贤回味老底子的味道,让游客感受新埭的古韵魅力。
从“一处美”不及“一片美”,“一片美”不如“全域美”。作为百年古镇,新埭有着深厚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近年来,新埭镇活用资源、整合要素,以文化软实力换发展新机遇,在2018就开启了全域旅游的1.0时代。如今经过3年沉淀,全域旅游的2.0时代已经蓄势待发。在这张全新的版图之下,除了中部地区形成了以新埭老街古建筑群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外,北部则是以东方地中海景区、国际游购小镇、稼书苑等为核心的购物游片区,南部为以南宋风情街、刘公祠等为核心的民俗游片区;东部形成以渡口毛家圩、百亩桃园等为核心的乡村游片区;西部形成以千亩花卉园等为核心的产业游片区。
五足鼎立,多点开花,“新旧交融”,新埭镇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纵深推进全域旅游全新版图,聚力打响“游在新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