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平湖高标准农田赋能农业绿色发展

■记 者 何金妹

通讯员 凌真烈

本报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行走在曹桥街道马厩村的千亩稻田内,田地里的杂交品种水稻已全部收割完毕,较晚成熟的常规品种水稻长势良好,稻秆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

“这块区域今年也列入了高标准农田绿色生态建设项目,也是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中心主任王斌说,整个项目涉及范围是曹桥街道金龙浜和王家浜等灌区,覆盖农田面积1000余亩,以及马厩村、野马村和严家门村等村庄,总投资800多万元,目前已经开始动工了,主要是进行高效节水灌溉(集成智能灌溉)系统和水稻绿色防控及农情数字化建设,以及进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业水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王斌说,不久后,在这片田间就可以随处可见一只只分布均匀的杀虫灯、各类传感器和自动气象站等智慧化设施,同时也给这片满是生机的田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原来,为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市围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融入绿色生态建设理念,紧紧围绕农业节水减排和农业节水增效,大力开展农田节水设施改造,在水田新建或改造地下管道灌溉工程,将原有砼地下管道升级为PE、UPVC管道,推广使用节水型排水装置,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10%。突出农田智能数字化水平,按照“数字化+农业农村”思维,积极开展数字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等矢量数据“上图”,1435座泵站坐标“入库”,依托“天地图”等现状图层实现任意图层间的自主叠加,并用“千里眼”查看农田生产动态,实现灌排水层自动控制等功能。如广陈镇龙兴村赵家堰兜灌区,布设土壤环境、稻田水位等监测设备与自动阀、闸等自动化设备,搭建水肥数字化精准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精确浇水、精准施肥。该系统运行以来,化肥每亩用量降低10%,对外排放减少15%。

高标准农田建设,擦亮绿色是关键。这几年,我市坚持污染治理和源头管控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农田尾水生态治理从单条沟渠“线型”治理向整体灌区“面上”治理进步。创新“生态拦截沟+生态塘”“生态拦截沟+断头浜”“生态拦截沟+小河”等模型,先后建成以水稻清洁生产为主的“太白洋灌区”、全省首个以尾水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赵家堰兜灌区”。据年报告显示,出口水质相较于进口水质总氮平均下降23.76%、氨氮平均下降26.41%、总磷平均下降26.04%。据了解,今年年底前,我市将建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步建成高效节水灌溉0.12万亩。可以预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加快推进下,瓜乡大地上的一片片农田将成为一片片“希望的田野”。

2021-11-1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74813.html 1 3 平湖高标准农田赋能农业绿色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