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急救站独山港、新埭急救点正式启用,“120”救护车与专业急救人员进驻乡镇,缩短急救半径、提升急救效率,从而挽救更多生命。
急救服务延伸至乡镇,是群众期盼。众所周知,急救最重要的就是“抢时间”。老百姓突发急症或遭遇意外伤害时,迫切希望“救”在身边。但以前,我市镇街道没有救护车,群众拨打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得从市区出发赶往镇街道,远一点的地方要花费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能到达,遇到上下班高峰期时间就更长了。现在独山港与新埭这两个离市区最远的镇建起了急救站,配备了救护车与急救医护人员,群众若遇急症,救护车能最快速度到达病人身边,且“上车即入院”,为患者赢得更多“黄金抢救时间”,让更多生命被拯救。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守护生命安康,今年我市将院前急救提升项目作为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来办理。本着为民利民、便民惠民的原则,我市落实落细实事任务,挂出“作战图”、倒排时间表,确保实事办实办好,办到群众心坎里。如今随着独山港、新埭两个急救点的启用,“院前急救提升项目”这件实事真正落了地,但满足群众“救”在身边的期待,我市院前急救能力的提升工作还在继续。
实现“救”在身边,就要推动应急救护资源下沉到基层。院前急救,关系百姓生命健康,关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只有不断织密急救网络、缩短急救半径,构建完备、快速的急救圈,才能让更多生命免于危难。今年我市建起了独山港、新埭两个急救点,是下沉急救资源的务实举措,受到了百姓的点赞。但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工作来说,急救人员到达病人身边的时间越短,挽救病人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要继续推进应急救护资源下沉,在更多的镇街道、村社区建立急救点、急救哨点,让“救”在身边成为现实。
实现“救”在身边,就要加快提升全民急救互助能力。让更多人了解急救,具备急救意识,掌握急救技能,形成自救互救的良好社会局面,能为专业急救人员的现场抢救及医院的后续救治赢得时间、创造条件。试想,如果一个人心脏骤停,此时身边有人能挺身而出,在“黄金4分钟”内采取正确的心肺复苏手段,或者利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对其进行急救,那么抢救的成功率将大幅提高。事实上,这几年我市红十字会也在努力推动应急救援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等地,让更多的群众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提升全社会的急救能力。据市红十字会统计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我市救护培训累计普及101652人次,红十字救护员证累计发证15606张;今年以来已完成普及超过19800人次,发证数超过1900张。全市公共场所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备数也达到了38台,计划到2030年达到每万人2台的配备比率。
急救,是关乎生命健康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要提升对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必要性的重视程度,主动参加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使急救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那么,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就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勇于施救、科学施救,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相信随着我市急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急救服务网络的延伸,再加上群众急救意识与技能的不断提升,定会实现“救”在身边。
■汪锦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