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澄蓉 丁阮育 摄影 王 强 通讯员 钱雪平 倪 颖
广陈镇龙萌村龙珠庄园小区入口,有一家杂货店,店面不大,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糖果零食、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秋日午后的暖阳下,时不时有村民光顾小店,或是买点东西、或是闲聊几句、或是互相分享自家种的蔬菜……一派邻里友爱的和谐景象。店主吴顺良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坚持诚信经营,以温暖人心的优质服务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他的店,也被亲切地称为“解忧杂货店”,他本人也上了“浙江好人”榜。
一次“顺手”帮助,爱心生根发芽
吴顺良开着电动三轮车,车上装着一袋米、一桶油,临出发,还不忘捎上一袋盐,这趟“外送”的最后一站便是徐阿婆家。村里的徐阿婆家距离吴顺良的小卖部不过百米远的距离,可是徐阿婆已经88岁了,是村里的独居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缺少人照应。这不,一大早,徐阿婆就给吴顺良打了电话,让他方便的时候带包盐过去,家里已经快没盐了。吴顺良忙不迭地答应:“方便的方便的,你等着啊,我这刚好有一趟东西要送,很快的啊,阿婆你别急,千万不要自己出门。”“好好好,谢谢你啊……”
吴顺良口中的“有一趟东西要送”是他专门为村里老人开设的送货上门服务“专线”。不多久,吴顺良憨厚的声音就在徐阿婆家的堂屋响起:“阿婆,你要的盐,我给你放在桌上了啊,你还要什么记得给我打电话,回头我就给你送过来。”“谢谢小吴,还特地送一包盐来,真的太麻烦了。”此时,不善言辞的吴顺良只是憨憨地笑着,想着只是叮嘱阿婆千万注意安全,不要独自出门。
吴顺良经营杂货店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从起初的萌芽大队到如今农房集聚的龙珠庄园,他的小卖部一直是附近村民最愿意去购买生活用品的地方。因为熟悉,再加上为人热情,村民们有什么难题都会找到他,尤其是村里有许多独居老人,他已经10多年风雨无阻,为老人们送货上门了。
说起这个特别的服务,正是因为徐阿婆。那是十多年前的一个早上,天还蒙蒙亮,正下着瓢泼大雨,吴顺良刚打算开门营业的时候,就看见徐阿婆撑着伞颤巍巍地走来。雨天路滑,吴顺良看到后急忙上去搀住徐阿婆。事后才了解到,原来徐阿婆准备做早饭,却发现家里没油了,因为一个人住,不得已,只能自己冒着大雨走来买油。吴顺良赶紧拿出油,牵着徐阿婆把她送回了家。临走,他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徐阿婆,告诉她,今后要是有需要,尽管给他打电话,他一定送货上门。
送回徐阿婆,吴顺良的心里总不是个滋味。“有时候回过头来想想,除了徐阿婆,其实身边还有不少这样的老人。”在吴顺良心里,村里很多老人,都是看着他长大的,这些“大人们”变成了如今他眼中的“老人们”需要帮助了,他应该义不容辞。
从那以后,他就会格外留个心眼,碰见来买东西的老人,总会攀谈几句:“阿公,最近是一个人住的,还是儿女会回来的呀?”“婆婆,家里的米还够吃几天?要是快没了,提前跟我说啊,我给你送过来,你就不要跑来了……”就这样,从第一瓶菜油开始,他坚持为老人们送货上门十多年,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需要,他都会使命必达。
村里的老人年岁大了,有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识字;有的则没力气干一些相对重的活,这个时候,吴顺良除了为老人送货,还会帮忙干些别的。煤气不会换了他帮忙换;电视机出问题了,他帮忙查原因;西瓜搬不动了,他二话不说就帮着扛上楼……“有时候刚刚回到店里,还没坐下就又出门了。”如今的吴顺良,已经成为村子里老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外送员”了。
一次夜晚寻找,成了“贴身保姆”
吴顺良不但是村里老人们的“外送员”,还是村民张大伯的“贴身保姆”。事情还得从去年10月末的一个傍晚说起。
那晚,吴顺良所在的龙萌村微信群里,突然发布了一个消息:村民张大伯走失了,号召村民们帮忙一起寻找。张大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常常记不得很多事,一个不小心,家人没看住,就走得无影无踪,只是之前几次,寻回都比较顺利,那一晚,却很久很久都寻不到他的踪影。
吴顺良的小卖部在村里的入口第一家,平时的他不忙的时候也会留个心眼,隐约记得彼时张大伯是往哪个方向走的,就赶紧在群里应了一声,放下手里的活,领着隔壁的六七个村民,加入到了寻找张大伯的队伍中。
“一群人分开几条线路,分头找的。”吴顺良记得,那一次,真的是从天还泛着点白一直找到了天完全黑透。“差不多找了两个多小时都快到廊下了,才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他。”吴顺良说。
而张大伯显然是发病了,不认识这些来找自己的人,吵着闹着不要回家,还要在工地上“玩一会儿”。“啊呀,老伯伯啊,这里什么东西也没有,黑咕隆咚的,还那么冷,我们还是回去吧?要不去我店里喝喝茶怎么样,我们一起讲讲话?” 从刚开始的执拗,到听到“喝茶聊天”,张大伯显然眼睛一亮。吴顺良趁热打铁:“走嘛走嘛,再嗑嗑瓜子,我跟你说,我店里还开着电视机,节目很灵的,你陪我看看去……” 好说歹说,连哄带骗,这才将张大伯安全送回了家。
正是因为这一回将张大伯找回来,他对吴顺良也多了几分亲近之感,吴顺良几乎成了张大伯的“大保姆”,至今他已先后四次将张大伯送回了家中。有一次他正在店里忙活,突然看到张大伯慢腾腾地从店门口走过,一路往北走去。意识到张大伯可能又一次要“离家出走”了,他赶忙让妻子跟着对方,自己则马上跑到张大伯家中去“通风报信”,随后又一次将张大伯安全地送回了家中。
不仅是张大伯,憨厚的吴顺良总是热忱地对待每一个村里人。小店天天开门,总会遇见个别粗心的客人,在吴顺良的店里,落下东西这种事也常有发生。他记得有一次,有个不太熟悉的村民来他这里买东西。过来时对方手里还拿着个皮包,可等对方买完东西付好钱,一转头就走了,皮包就这样落在了店里。
等对方开车回去没多久,正在整理货品的吴顺良忽然看到了这个包。打开皮包找到了身份证,才得知原来是南面村里的村民,他马上开着电瓶车送了过去。等他把包还到对方手里时,对方还不知道是自己把包都落下了,对着吴顺良就是一阵感谢。
一次志愿服务,开启方便之门
说起被评为“浙江好人”这件事,吴顺良显得很腼腆,总是说:“我真没啥特殊的。”在他心里,村里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
2020年春节的那场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面对未知的疫情,吴顺良没有退缩,成为了村里最早一批报名的志愿者之一。那段时间,他冒着严寒开着电动三轮车,拿着疫情防控的小喇叭,在村里巡逻和宣传。碰到没有戴口罩外出的村民,他会拿出自己仅有的几个口罩送给他们,告诉他们不要乱走动,尽量避免扎堆在人群密集的地方。
村里设卡以后,吴顺良凭借自己杂货铺里“物资丰富”的优势,当起了后勤保障员,免费往卡点送水和食物,从矿泉水、饼干、泡面到热气腾腾的茶叶蛋、饺子、面条、大包子。那段时间,早上6点和晚上8点都是志愿者们最期待的,因为那个时候,这位憨憨的店主总会准时到来。“茶叶蛋管饱,营养好,口感也好,是那段时间卡口上的志愿者们最喜欢吃的,不过也是最难煮的,入味需要很长的时间。”吴顺良说,煮茶叶蛋,他和妻子需要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开始煮蛋,敲碎,接着加入茶叶和调味料慢火熬煮。看到天不亮就起来忙活的他,有志愿者开玩笑:“吴老板,你这样下去以后可以开一家早餐店了。”但吴顺良从没觉得辛苦,他说村子是他们的家,那段大家一起顶着严寒守村的日子,让他更加感觉到了村里人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互相守护的力量!
也是从那时起,村里人更加注意到吴顺良这个实诚汉子,“他办事让人放心”成为大家给他的标签。后来村里遇到大暴雨天、夏季遇到台风登陆,村委会都会打电话让他负责查看周边河道水位和树木倒塌堵路的情况。去年8月的一场大暴雨,平湖因降雨量居全国第一而冲上热搜,就在大家忧心全市的救灾情况时,吴顺良一声不响地骑着自家的三轮车,装着一车车沙袋往返村部和堤坝,忙了整整一天,身上湿透了,但村里的设施、良田都保住了。也许对吴顺良来说,龙萌村就是他的家,为了这个家,他再苦再累都值得。
对于村子的热爱和对村民的爱,吴顺良时时体现在细节中。村民洪阿婆身体不好,常常需要到附近的卫生院监测血压等,吴顺良总是记得比老人还清楚,到时间了,总会在楼下喊着:“洪家阿婆,我们去卫生院了,我送你过去……”夏天的时候,有老人买了几个西瓜站在楼下一筹莫展,吴顺良立刻“心领神会”:“来,阿公,我帮你扛上去。”村里有困难的家庭,他也帮过不少。在龙萌村拆迁前,曾有村民来他店里赊账。原来这个村民家中困难,又遇到丧事,便到他的小店里赊了近600元的烟酒。丧事结束后,对方找到他,希望赊账的时间宽裕几天。看着对方的情况,他当下就表示,能还就还,赊在账上没事,而最终他也没有上门讨要过这笔账。“过去我们家条件差,刚开店的时候,进货的款也都是向左邻右舍借的。”吴顺良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村里有人有难处,他也应该帮一把。经营杂货店的近20年里,像这样的赊账也不少,最终很多账他都选择了费用免除,即便他自己家庭条件也并不十分优越。
(部分照片由广陈镇龙萌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