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选要

■ 宋红伟

林埭古称清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数百年来,先辈们在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清溪文化”。它以崇文重教、忠信清廉、孝悌尚义、诗词文赋而被人推崇。而“清溪文化”中的诗词创作,元、明、清至今,更是瓜瓞绵绵,代有才俊。现见于志书的就有100余位诗人词人,至今仍能看到的馆藏诗词集就有300余本。这些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故而有的被《明史·艺文志》收录,有的入选《四库全书》。

境内流传的词作初兴于元、明,兴盛于清,至今仍遗响不绝。“浙西词派”开一代词风,以词坛泰斗朱彝尊、龚翔麟、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六人为核心代表,而六人中清溪独占了两人,这诚然是作为林埭人值得引以为豪的。“浙西词派”领军人物的六君子能以“幽新、醇雅”为宗旨,为词学开创立派,为后代的词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开辟了一条“高格、高品、高雅”的艺术道路,对词的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衷心感谢“之江诗社”的各位老师和各地来宾,去年12月在林埭举办“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研讨会”,这是对“浙西词派”所传承的词风研究的又一次有力推动,更是对林埭历史上沈皞日、沈岸登两位先贤的敬崇和纪念。对此,我代表林埭镇党委、政府致以深切的感谢。研讨会上,各位学者又呈现了用心血撰写的鸿篇巨文,这对我们林埭镇的文化建设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今之林埭,惠风和畅、百业兴旺、社会和谐,人民对生活的幸福感与日俱增。希望诗词界朋友借鉴先贤智慧,以去年举办的“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研讨会”和今年的“论文集”出版为契机,直抒胸臆,讴歌新时代,为林埭创作出更多更好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好作品,为传承和弘扬“清溪文化”,争当乡村振兴、社会文明的吹号手。

我于今年4月到林埭工作,当“论文集”付梓之时,应“之江诗社”郭星明社长之嘱,写了以上几句,以弁之书端。

2021年7月28日

(注:作者系林埭镇党委书记)

■ 郭星明

《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终于可以结集了。这一研讨会及其论文征集的缘起、推进、高潮和最终结集,始终是在广大诗人词家和评论家的全力配合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新成立的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社会组织党委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也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平湖市林埭镇党委、政府为这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和文集最终付梓,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切实扩大这次活动的影响力,本次研讨会从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的杭州词部研讨会延续到16日至17日的平湖论部研讨会,全面深入地就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进行了研讨,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冯明光,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长王骏,副会长兼秘书长周进,嘉兴文史馆馆员、嘉兴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徐志平,嘉兴市文联委员、嘉兴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于能,从江苏远道而来的常州词派代表、武进南风词社社长杨煜,副社长陆焕衡、姜仁良,以及平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成校、市文旅局副局长胡晓蕾等领导,会同省内外近百位浙西词派知名词人、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还专门发来了贺信,真可谓盛况空前。在此,我代表浙江省“之江诗社”全体同仁,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这次活动的各级部门领导、嘉宾和学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研讨会及其论文集也是一次全面展示近年来我社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我社创建于1986年,现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社会团体,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团体会员,是全省较早创建并具有影响的诗词组织之一。诗社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浙江文化产业的高地”为己任,广泛团结诗人词家和其他文艺工作者,十分重视诗德、诗风、诗品、诗艺的建设、切磋和提高,努力创作了一批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积极回应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不仅如此,诗社还主动坚持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围绕诗性人生、诗心社会和诗风国度三个层面的诗词作用,既重数量更重质量,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艺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德艺双馨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注意从诗人队伍中发掘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从而在社内形成崇尚典型和学习典型的良好办社风气,为高原向高峰的隆起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为全面贯彻落实我社的上述办社宗旨和理念,在此次征文中,我们就充分注重了论文所应具有的广泛的代表性。集子中,既有全景式的诗词与时代、社会发展依存论述(王骏、郭星明),又有断代式的对诗词流派人物作用、价值贡献的论定(吴蓓、张涤云);既有对诗词流派特征的概括和分析(徐志平、俞象山),又有对诗词作品本身的切磋赏析(周进、柏舟);既有立足于对他人及其作品进行评析的“非我”境界(黄浴宇、程端麒),又有敢于自我剖析不断提高的“自我”境界(陆永祥);既有各个艺术门类“同构”“共性”的哲学思考(郑竹三),又有面向未来词风振拔的擢新之举(陈景超);既有对诗词创作规律本身的辨析策论(楼晓峰),又有可供促进经济发展的企业诗词文化经验借鉴(谢丹月、徐永法);既有立足于这次活动本地本诗社的诗词文化和旅游资源挖掘(陆伯鑫),又有放眼全省开拓新的诗词文化旅游资源的格局(谢章华);既有善于依靠本省诗人词家学者谋好自己身边的诗词大业(严立青),又有善于争取友邻诗词组织和社会团队的支持以共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盛举(王鉴风)……总而言之,此次共征(搜)集论文20篇,包罗万象,精彩纷呈,但又紧紧围绕浙西词派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新的发展和要求,宗旨明确,理念唯真,见地深刻,全面达到了活动的预期目标。

鉴于历史上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渊源关系,我社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个词派有必要携起手来,由辩证对立走向辩证统一,共同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为打造中华诗词文化的新高峰,作出各自的努力。因此,在研讨会筹备期间,社领导班子于2020年9月5日集体前往江苏武进,拜访常州词派当代主要传承人王鉴风先生,并举行了聘请王鉴风老先生为我社顾问的简便仪式,而后煮茗把话,共议共商两个词派的历史和未来,双方取得了完全一致的共识。研讨会期间,现任南风词社的三位主要领导又亲自莅会,发表讲话,表达了共同发展诗词事业的美好愿望。席间两社领导即兴唱和,使活动更增添了一道明丽的时代亮色,成为双方难忘的记忆和友好的见证。兹将双方唱和作品收录于后,以结束此跋。(以下略)

(注:作者系浙江省“之江诗社”社长)

词脉鉴照朗月

人文炳兮中天

——喜贺《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出版

■ 陆永祥

近日,由平湖林埭镇人民政府与浙江省之江诗社共同编撰的《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付梓印行。这是浙江省诗词界诗词理论学术研讨的一个卓越成果,也是三百多年来浙西词派的一次盛宴,再次印证了我们平湖,我们清溪人文底蕴的深厚。

平湖素有“词乡”的美誉,自明清间的“忘机吟社”建立以来,诗词流脉不断。著名学者德清陈景超先生曾考证:“江南素称文化之都,而浙江省下三府文光尤烈。以平湖一县而言,有清代凡有词集成诗歌传世者,共得316人,除去女诗人34人,诗僧14人,诗道2人,各界男士共得266人,可谓盛化隆业,上烛天庭。”而清初著名的浙西词派六家之中,就有沈皞日(1637-1703)、沈岸登(1639-1702)两家,就是平湖林埭人。当时,钱塘的龚翔麟对沈皞日的《柘西精舍词》曾给予了高度评价——

吾知有井水饮处,咸歌柘西之词矣。

浙西词派领袖秀水朱彝尊对沈岸登的《黑蝶斋词》也有很高评价——

词莫善于姜夔,得其门者寡矣,其惟吾友沈覃九乎……然其黑蝶斋词一卷可谓学姜氏而得其神明者矣。

去年12月12日至13日,省“之江诗社”把杭州词部研讨会延续到16日至17日的平湖论部研讨会,全面深入地就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进行了研讨。这次活动波澜叠起,影响巨大,始终是在全省广大诗人词家和评论家的全力配合下用心完成的。

在这过程中省文化和旅游厅社会组织党委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省诗词与楹联学会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平湖市林埭镇党委、政府为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和《文集》的付梓,做了大量的工作。

研讨会期间,杭州、平湖两地,计有省内外近百位浙西词派知名词人、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还专门发来贺信,真可谓盛况空前。

其实,林埭镇这次对清代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的研讨已经属第二次了。记得2013年11月10日,杭州、湖州、嘉兴等地的词家诗人首次相聚在沈皞日、沈岸登故里——平湖林埭镇,参加清溪文化论坛暨浙西词派二沈的研讨会。当时笔者有步沈皞日《夏初临怀覃九侄》词韵,以记研讨盛会。词云——

绮丽清溪,浙西佳地,卿云珠霭如纱。试问行人,板桥帘影人家。故园堪忆风华。怅官亭,歌远樽赊。黏云芦管,敲壶遗音,千点归鸦。

云涛横席,直泻杯中。坐花高会,犹自凭他。疏藤野渡,碧波映彻蓼花。一尾红霞。看平山,猛气横斜。二骚葩,文脉百年,鹉水无涯。

时隔七年,我们再次相聚在浙西词派二沈故里研讨清溪文化,盘桓于林埭十二房宅基故址,追思当年朱彝尊、厉鹗诸词人游冶的历史陈迹,笔者再次有《汉宫春》词以记盛——

鹦鹉名都,道浙西词韵,十二房基。草堂旧燕,忍绕故土鸣飞。莼波绿涨,板桥边,载酒清溪。吟雁浦,荼蘼雪消,笛村杨柳依依。

最爱清空深远,直追肩白石,骚雅何其。疏篁影摇蝶梦,雨洗桐枝。梅香绕屋,漏春光,点染苔衣。重按拍,弦歌代起,混茫穿得精微。

我家世居平湖,原住张家园。我年幼时,依稀记得旧家园虽破旧,但池塘、假山、墙门、古树、古井、竹林等体现江南风韵的建筑一一俱全。在我小学时代,一弄之隔的陶园里,住着南社诗人张卓身(子石)、范慕蔺及周默庵等乡贤。他们常来我家吃茶谈诗。谈得最多的,我记得即是本地的沈皞日、沈岸登叔侄两人,推崇他们是浙西词派的名家。他们还说到过二沈遗存清溪沈四房,看到过光绪帝师翁同龢及左宗棠、曾国藩、袁世凯、谭中麟等的题额和楹联。其中沈四房大厅匾额“凝道堂”三字,由左宗棠题写,印象特别清晰。

论文集中,“之江诗社”郭星明社长在他撰写的“跋”中,要求诗人词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浙江文化产业的高地为己任,重视诗德、诗风、诗品、诗艺的建设,努力创作出一批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以回应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浙江的诗词创作“形成从高原向高峰的隆起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而努力。我们诗词界的朋友,也一定要谨记郭星明社长对我们的希望与要求,创作出一批批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绝妙好词,以回报可敬的人民,和这充满着朝气与活力的社会。

词脉鉴照朗月,人文炳兮中天。我们正置身于诗词创作的春天,也热烈祝贺《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的出版。我真切地祝愿,浙西词派这朵诗词之花,在林埭镇、在平湖乃至在全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开得更加灿烂绚丽,为我国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作出我们诗词界应有的贡献!

(注:作者系浙江省“之江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弘扬二沈词风

繁荣清溪文化

——写在《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付梓之际

■ 程端麒

清溪文化,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来自清溪的古韵,淳朴的乡风,学者的底蕴,给人以美的享受。近日,由浙江省“之江诗社”和林埭镇人民政府联合征集的《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以下简称《论文集》)一书出版,它凝聚着各位专家学者的心血,是林埭镇对于浙西词派词风研究的又一成果。

清溪二沈,是林埭的骄傲。

清代词学中兴之际,平湖林埭出了两位国家级词人,即沈皞日、沈岸登叔侄。他们才华横溢,彪炳今古,双双名列浙西六家,又双双被编入当今最权威的《中国词学大辞典》一书中。

作为二沈故里,林埭镇党政领导重视浙西词派的研究和清溪文化的建设,使二沈成为林埭的一张响亮名片。因而在2013年11月10日首次召开了“平湖市林埭镇清溪论坛暨浙西词派二沈研讨会”。此次会议被德清著名学者陈景超先生称为“这是自清以降的首个二沈研讨会,意义非凡”。首次研讨会后,林埭镇又于去年12月17日召开了第二次二沈研讨会。会议期间,专家雅集美丽乡村俞家浜。笔者有幸参加了两次盛会,获益匪浅。

为展示二沈研讨会成果,会议后,林埭镇和省“之江诗社”联合征(搜)集了论文20篇,汇编成了《论文集》。这是一本高品位的词学论文集,撰写者又大多是专家、学者,写得很有深度。在表述手法上形式多样,既有全景式,又有断代式,还有比较式(以元画和浙词的内美共性相比较)……在内容上多姿多彩。正如省“之江诗社”社长郭星明先生所言:“包罗万象,精彩纷呈,但又紧紧围绕浙西词派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新的发展和要求,宗旨明确,理念唯真,见地深刻,全面达到了活动的预期目标。”

另外,为保证本书质量,参编人员细致严谨。如对二沈的生年问题,编者根据沈应奎修《清溪沈氏六修家乘》卷七“世系志”记载,将论文中沈皞日生年1640年更改为1637年,沈岸登生年1650年更改为1639年。全书统一,使《论文集》更加完美。

清溪,浙西词派的发祥地。它滋润着无数学人,见证了浙西词派后浪滔滔,传人辈出。也许正因为此,和首次研讨会二沈论文专集的情况不同的是,此次论文集中还有几篇专论陆永祥词作、词风的文章。有的论文将其在浙西词派的地位作了阐述,认为浙西词派的“清空”“醇雅”词风代代相传,曾影响着当今平湖……白凤先生无愧为浙西词派的传承人,而白凤先生的高足陆永祥先生更是当今浙西词派的传承人。

陆永祥在《随谈我的学词感想》中,谈到了他的学词经历。从小学时最早作《荷塘小立》诗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许白凤、周退密两位大师为师,填词水平更是提高显著。他的学词经历给后学者莫大的启发。

此本《论文集》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读物,也是一本乡土教育读物。它将助推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提升村民文化品位,提高林埭知名度,达到村民爱国爱家的初衷。林埭山川灵动,名人辈出。读此书,可增加村民对本地名人的知晓度。读了二沈词,为家乡有知名度这么高的诗词家而自豪。特别是一些刻画家乡美景的令词,如沈皞日的《望江南》:“江南好,门外板桥斜。有水东西皆种柳,无山高下不飞花。春思落谁家。”词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得自然流畅。板桥流水,飞花杨柳,使人有如临画境之感。读此词,热爱家乡之情自会油然而生。

至于介绍乡土文化,特别是那篇《清溪文化初探》,钩沉史料,内容翔实。读着文章,如随一长者,亲临乡土,寻根探源。如清溪称谓的由来、清溪文化的形成和内涵等,都为你一一解答。清溪为林埭古称,有些村民虽生于斯,居于斯,却不知其来历。读其文后可给你答案。原来在明正统年间,洛阳才子刘师邵在清溪游玩后,写下了《清溪十景记》:“由鹦鹉湖东南行十余里,其水曲折,回绕沈氏之居,适当其汇合处,青停黛蓄,故以清溪名也。”这是“清溪”一词作为当地的地名最早见之于文字。直至1950年春,人民政府建立,清溪乡改为林埭乡,即现在的林埭镇。从古名到现名,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真乃乡土文化的好教材。

弘扬二沈词风,繁荣清溪文化。《论文集》的出版可喜可贺。愿乘此东风,有更多的传承浙西词派的词学研究书籍和绝妙好词问世。

(注:作者系平湖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版图文由林埭镇镇志办陆伯鑫提供)

2021-10-18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65809.html 1 3 《浙西词派暨清溪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选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