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中的八路军战士
八路军将士在缴获的战利品前合影
俞创硕(1911-1991)
1937年9月,八路军向晋西北推进
八路军宣传抗日救国
八路军帮助农民收割庄稼
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全体女团员
今年是俞创硕诞辰110周年。
俞创硕,平湖新埭人,1911年9月生,学名唤业,取“唤起自我,奋发创业”之意。祖上从广东迁来,从事木材生意,家境富裕。
民国六年,7岁的俞创硕进入新溪国民小学就读。他聪明好学,发愤图强,每次考试,均取得不错的成绩;他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1925年,15岁的俞创硕从学校毕业后便来到一家中医私人诊所,拜师学艺,谋生养家。1930年,俞创硕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先入西画系,后改入图案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俞创硕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1933年2月,他加入了“国难宣传团”,长途远征,行程三万里,一路传播爱国思想。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后,俞创硕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他与好友一起奔赴华北前线,利用自己的摄影技艺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并持续为当时的《良友》《时代》及中央社等媒体供稿,拍摄了大量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火线照片。同年,俞创硕赴太原采访,恰逢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俞创硕在八路军的安排下来到了五台山一线。那时,尽管“平型关大捷”已经结束,俞创硕并没有拍下激战的画面,但他还是用手中的相机,清晰地记录下了当地军民共享胜利果实的画面,并为朱德、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等八路军领导人留影。俞创硕也由此成为了第一个用相机记录和报道八路军浴血奋战的中国战地摄影记者。
俞创硕在五台山拍摄的八路军照片,总共有七八十幅之多,这在胶卷匮乏的年代里,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俞创硕使用的是当时先进的进口120相机,画质精美、图像清晰,为了让这些照片尽快发出,俞创硕历尽艰险,终于将这些宝贵的照片发回上海《良友》画报社。《良友》画报社破天荒地制作了一期八路军特辑,封面用的就是俞创硕拍摄的朱德总司令的照片。当时,这组照片还被其他报刊大量刊用,全国人民通过俞创硕的照片,第一次看到了八路军英勇抗敌的辉煌战绩,极大地提振了抗战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前夕,俞创硕参加了《解放日报》的创刊工作,担任摄影记者。从1949年到1950年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拍摄了大量解放之初的照片。从上海大游行庆祝新中国成立,到打击金融投机,从杨树浦遭轰炸到国营工厂的民主投票选举……俞创硕把新时代的一些特色事件一一拍摄了下来。第一面红旗在上海升起的那一个镜头,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俞创硕的出色工作接连受到了领导的表扬,成为了新时代的文艺标兵。
1962年5月,俞创硕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学会上海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并担任分会的副秘书长。1981年,他和同事们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办起了一个中型规模的摄影技术与图片出版的专业机构——上海图片中心。1986年,俞创硕任中国老年摄影学会理事、副主席。同年11月12日,他受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
1991年7月22日,俞创硕在上海病故。
(本版图文由金卫其提供)
新中国第一代邮递员
1952年,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表演的《工人有力量》
解放上海后,在市政府升起第一面红旗
1961年,上海静安寺庙会盛况
1965年,大队卫生员
1960年,上海市民学做广播体操
1960年7月,在江苏常熟游泳池的一次跳水训练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