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夜,小城瓜灯如约亮起,似是天上星辰误落了人间,串成了璀璨星河,串起了缱绻乡情。“谁把甘瓜巧琢成,清荧别见一轮明。”每一盏灯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平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平湖西瓜灯雕刻传承人李周杰就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瓜灯物语”。
“制作西瓜灯,挑瓜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从皮质上来说,颜色要深,不能太脆,个头要适中、圆润。”李周杰说。要完成一盏秀美精致、玲珑剔透的西瓜灯,还要集书法、绘画、雕刻多种艺术于一体。李周杰告诉记者,通过一代代西瓜灯雕刻工艺人的传承,目前平湖西瓜灯的雕刻工艺主要有五种:绘、刻、挑、镂、刮。
这门神奇的西瓜灯技艺,在许多平湖人眼里,是童年,是亲情,也是乡愁。“小时候家里种瓜,一到夏天我们就用铜管或者勺柄在西瓜上刻着玩儿,那时还不知道西瓜原来能‘变成’一盏灯。”李周杰笑着说,“第一次接触西瓜灯,是在1998年的西瓜灯节上,那时我特地从乡下进城来,就是为了一睹节日的盛况。”
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李周杰对于西瓜灯这项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停留在了“看”,大家都对西瓜灯的美丽叹为观止,同时止步于此。
优秀文化的传承,仅靠“看”是远远不够的。2004年,彼时的李周杰还是一名美术老师,机缘巧合下,他在那一年灯节前夕“认领”了几个西瓜尝试雕刻。“我刻的第一个瓜主题是‘四季平安’,当我在街上看到自己刻的西瓜灯时,我感受到了这个节日带给我的终于不仅仅只是‘热闹’,更是一种文化的吸引力。”李周杰说。
就这样,李周杰一刻就是十多年,每年的夏末秋初,就是他和瓜灯“约定好”的时节。熟能生巧,他慢慢地也开始教别人刻瓜灯,从家中小辈,到学校里的学生,再到各个村社区的基层群众,越来越多的人被这项曾经“近在咫尺却触不可及”的民间艺术吸引,纷纷拿起了画笔和刻刀,文化在刀起刀落间无声传承,艺术也变得“触手可及”。
2019年中秋,李周杰带着这门平湖独有的技艺来到了首都北京,一盏盏精美的西瓜灯得以在央视中秋特别节目上亮相,让平湖人倍感骄傲,李周杰也被主持人风趣地评价为“最牛吃瓜群众”。
如今,李周杰在市文化馆专门负责西瓜灯雕刻、培训以及灯展等工作,为家乡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眼下,瓜乡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会,这也是李周杰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前期我们已经开展了许多次雕刻培训,为‘2021中国·平湖西瓜灯文化节长三角西瓜灯雕刻创意大赛’做准备。”李周杰说。
今年西瓜灯文化节期间,我市将展出700多盏精品西瓜灯,其中有6盏是出自李周杰之手,更多的是出自民间刻瓜灯爱好者之手,制作“西瓜灯”早已在平湖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岁月长河,瓜灯为伴,一代代的平湖人用一支笔绘出了平湖百年风华,用一把刀刻出了水乡绵绵文脉,光影流转,历久弥新。
■记者 高 洁